要知儿母看儿衣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0 16:24 阅读(0)
要知儿母看儿衣
童润棣
母亲远去后,整理母亲遗物时,在梳妆台一个抽屉的角落里,找出一只袜底板儿来。
我们这一辈人小的时候,穿的袜子是用纯棉线织成,极不耐穿,一双新袜上脚不久,脚趾、脚底、脚跟便竞相破袜而出了。那时,我们兄弟姐妹六人,还有祖母、外祖母十口人共同生活。除了穿衣吃饭,同时有几个孩子上学,除祖母在老屋北檐墙开了门洞,设一柜台摆摊小卖以贴补些家用外,所有用度主要靠父母二人的微薄工资,经济很不宽裕,常常捉襟见肘。母亲总是把破了的袜子补好让我们再穿。我至今记得,自小未穿过露跟、露底、露脚趾的袜子。
补袜子有一种专用的辅助工具,那是由一块脚底状木板和后立一个脚跟形的弧形木块,前后方向斜着钉一根木条所构成,倒有些像现在时尚女士使用的“鞋撑”,它被叫作“袜底板儿”。
记得母亲给我们补袜子时,先把袜底板儿塞进袜子里,将袜管(那时多为长筒袜)打一个结,使之绷紧;再用一块补丁缝合在破了的地方,有时还要在袜子的里面再衬一块布,并来回绗缝上几道,这样的作业称之为“上袜底”。上过袜底的袜子,寿命往往比新袜要长出好多。所以,那时家境虽然窘迫,可我们兄弟姐妹从未穿过露趾、露跟、露脚底的破袜!后来生活日好,又有了经久耐穿的尼龙袜、锦纶丝袜,袜底板儿早已没有了无用武之地,被母亲收起来藏身抽屉。母亲还留下了厚厚一沓“鞋样子”,也就是做鞋必须用到的纸质样板。
简单的一双鞋,其制做工序颇为复杂,从糊“骨子”起,把旧衣物布片一层一层拼起来抹上浆糊裱在墙上,晾干后做鞋底鞋帮的基材。层数不同、厚度不同的骨子分别为做鞋底与鞋帮之用;铺鞋底则是将几十层上百层旧衣裤的破布片,铺平了摞在骨子鞋底的基本形状上,并用粗针大线缝合临时固定、再正面一针反面一针地借助于针夹(一种专用工具,现已难觅踪迹)缝制——俗称“纳鞋底”(俗称“千层底”)。
母亲纳出的鞋底平整板匝,横平竖直斜成线的针脚,呈现出整齐的点阵排列,仿佛是一件工艺品。再就是依照纸样剪裁鞋帮、滚鞋口(用斜纹布条给鞋口包边),完成这些后交由专业鞋匠组合鞋帮鞋底加工成鞋。
及至我们这一代也有了孩子,从两位祖母三寸金莲的小脚到一个个幼儿下地学步之始的软底鞋,四代人都穿过母亲做的布鞋。母亲做过的单鞋棉鞋式样繁多尺码齐全,长年积攒下的纸样厚约两三寸(老南京话里有句歇后语:老太太做的鞋——样逮(多)呢,用以形容某人点子多、主意多、办法多)。街坊邻居的大妈大婶们,做鞋都会来我家借用母亲的鞋样子。
我们家孩子众多,穿衣是“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再老三”。我排行老五,虽多穿旧衣旧裤,衣裤若有了破洞,母亲的补缀是不过夜的。我依稀还记得母亲那时常常待我们一个个睡下后,在昏黄的灯光下缝补衣服的场景。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我们穿的衣裤,不仅洗得干干净净,补也补得整整齐齐的,这常得到邻居大妈们的交口称赞。
对此我曾听老祖母说过这样的两句话——一句“家有千万,补纳一半”,我的粗浅理解是,一个家庭的千万家财,有一半是主妇一针一线缝缝补补积攒起来的;还有一句“要知儿母看儿衣”,是暗指孩子穿衣的整洁与否,即可判断他(她)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长大成人、为人夫为人父后,我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可是一个旧时婆婆对媳妇的最高褒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