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怎样用十五分钟,拥有一个小时的效率

发表于2017-09-20 15:39 阅读(0)

怎样用十五分钟,拥有一个小时的效率

作者:温言

  上周受邀去了“战拖第一人”高地清风的战拖课,感触最深的是他介绍的“沉浸工作法”。这个工作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在十五分钟内,获得了一个小时的效率。我小时候学习特别容易走神。有次边学边玩,完全没发现我爸一直潜伏在门后,正默默观察着我。背了会英语后后刚想伸手摸漫画书,突然头顶有人断喝一声:“学就好好学!玩就好好玩!”

  吓的我一哆嗦,又把水杯打翻了。

  少年时期自控力差,很难做到“聚精会神”四个字。偶尔做到了,哪怕只聚精会神了几分钟,也油然而生起一种既自豪又充实,生活能被自己全然掌控的成就感。

  长大后越来越认同我爸说过的话。如果真的能做到“学就好好学,玩就好好玩”,就能“学也学了,玩也玩了”。可真实状态却经常是:该做的事情没做,但时间也没有用来娱乐,而是浪费消磨在不知什么的小事上了,又因为事情都没做完的压力,觉得好累啊!

  沉浸工作法是一种短期聚精会神工作法。每十五分钟为一个小隔断,一个小时可以分为4个小隔断。然后在每个隔断开始的时候,你可以自由选择:是工作,还是休息(娱乐),无论选哪种,都要做够十五分钟后,再度选择。

  以我自己为例。开始时先定好闹钟,问自己:在接下来的十五分钟里,是写作还是玩?

  我选了写作。计时开始,我也开始心无旁骛地写作。正写到高兴处,闹铃响了。第2个隔断即将开始,我再次面临选择:是写作还是玩?因为状态正好,所以还选写作。

  铃声再次响起,这次我已经有点累了,所以选择玩,于是刷手机、喝咖啡、站起来走动,玩了1个隔断……以此类推。

  一个小时之内,我一共写了3个隔断,只在中间休息了1个隔断,总共完成了3500字。对比平时经常吭叽俩小时也憋不出一点文字,产量还是很令人满意的。

  这种沉浸工作法有几个优点:

  第一是解决了冷启动问题。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所谓拖延,其实就是启动不了,总是缺乏开始的那种决心和行动力。而沉浸法的好处则是:你不用想太多,设好闹钟,铃一响立刻开始做选择,即便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学习,反正十五分钟很短,一会就过去了,毫无压力,很容易开始。

  第二是时长很合理,15分钟不容易让人有压力。

  以前试过番茄工作法,每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25分钟都快半个小时了,感觉好长啊!工作了那么长时间后才只能休息5分钟,又感觉好短!而且一会25一会5,感觉上很复杂,每次都要在纸上写下开始结束的时间才行。

  第三个优点就是专注当下。越是专注于当下,越容易聚合精神。

  我以前写长篇小说的时候拖延就特别明显:一想到架构里有300多章,我才写了十章不到,立刻就泄气了。但沉浸法不让你看那么远,你不用想写完第10章后还有290章,你就只需要在十五分钟里踏踏实实地写就好了,甚至不用想第10章能不能写完,反正在闹钟响前,能多码一个字是一个字。

  第四是自由度高,比较灵活。相对而言,番茄法就比较僵化,闹钟响了,我必须休息五分钟——可是这时工作刚刚渐入佳境,休息五分钟后又得重新进入状态。而沉浸法则是让你自己选:接着工作?还是玩?如果有状态就选工作;累了就玩。

  以前我写过一些时间管理和关于战胜拖延症的文章。写这些的时候,我一直有个疑问:人们为什么总想去学习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和战拖这些“反人性”的东西呢?——是真的为了让自己工作得更高效、学习更多知识吗?

  其实不是。

  大部分人都只是对自己现在的状态不满意而已。大家在寻找一种途径,无论途径是叫“战拖”还是“时间管理”还是“精力管理”,都只是为了能更好地管理自己,不再有“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的罪恶感,从而获得那种“人生尽在掌握”的感觉。

  我始终觉得:一个好的方法,必须足够简单。因为只有足够简单,才能被记住,才能反复实施,而实施了才能看到效果,更愿意坚持。

  课后有人提问:在现实生活中每天应该沉浸多少次?

  高地清风的回答是:“不要在意沉浸的次数。真正值得在意的,是你在沉浸中的感受。当你真的进入了那种浑然投入、而忘我的状态时,无论时间长短,都请牢牢记住那种感觉。”

  我深以为然。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