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所谓幸福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9-14 17:21 阅读(31)

所谓幸福

 (最近被big bang的loser洗脑了,感觉他们的歌词还是不错的……)

 
 
 
一方面是因为近期一直在考试和交结课论文,以及非常麻烦的数据库等等,另一方面还有粤语歌唱大赛的前期准备、运动会项目以及面试笔试等等,很久没有发文章了,并且这段时间和朋友的联系也少了很多。这篇文章是四月中下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上交的结课论文之一,原主题是“什么样的幸福是值得追求的”,离结课也有一段时间了所以决定传上来。受到作业形式的限制,文章某些用词可能会显得比较生硬或者部分内容比较尬,希望得到谅解。
 
 
 
 
 
 
借加缪的拳头迎击生活
 
 
 
“现实”是在各种生活感悟类文章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形容词之一,也是常被所谓文艺青年批判的标签。在公众普遍的认知中,“现实”似乎与“理想”对立,并等同于功利和世俗化,是对环境的惰性接受与反抗无能,甚至是妥协、堕落与失去个性的代表。
 
 
 
然而我给自己的定位一直是一个极其现实的人,将对物质及社会公认价值的追求置于许多事之前(姑且将社会普遍认可的成功人生发展模式作为“社会公认价值”的一个举例)。面对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令人费解之处,缺少追问与探索的热情;面对许多灰色或是令人不愉快之处,也缺少不平不满甚至勇于纠正的心。在我看来,按照社会普遍赞同的轨迹生活并非一件值得批判的事。不细究与自身利益关系不甚显著的疑问与不满,并非失去原则的表现。这种所谓现实的生存方式可以使我在获得资源的同时也得到认可,在顺应社会需求的过程中逐渐靠近自己的目标。
 
 
 
将这种看似平和不计较的心境视作一种生存哲学,一贯是令我感到骄傲而幸福的事。然而,在不断增进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在对世界不断提问的过程中,我发现内心认可的幸福感并非长期坚持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是我对于群体思维的应对方式,其终极目的在于依靠社会认可的手段获得自身追求的成就。事实上,我一贯坚持的生活方式只可说是一种适应。
 
 
 
之所以将适应与幸福相区别,是因为这种适应仅仅是出于消极的利己立场。用有限度的趋利避害为内心的追求开辟空间,用符合世俗眼光的非激烈途径达成目的,从而实现在大环境中的小环境构建。而对于我而言,坚持内心的独立空间,尽可能保证该空间的不受干扰,其实是真正具有幸福感的事。回忆过往,却发现在顺应现实的过程中失去了许多原本属于我的东西,譬如对于追问不断细究的能力,譬如对于亲身感受的解释能力,譬如对于生活秩序的了解与反思。过往的人生似乎是一种认知与接受的状态,能够感受到疑惑不解,却将这些疑问放于一边,缺少主动探究的意识,因而也极易陷入一种自觉清醒却时感迷茫的处境。
 
 
 
 
 
 
 
生而为一社会人,秩序始终是生存状态与路径的约束力量,无论是强加于外的制度或法律,还是约定俗成的习惯与所谓潜意识。骤然暴露于社会的青年的思维特点,促使我产生对于世界的忧惧与疑惑,或者偶尔叛逆的反传统追问。身处于完整的生活中,偶尔以旁观者的身份仔细审察生活的一切,便会产生这样的感受:人类的生存行为遵循某种约定俗成的惯例,然而重复的看似有意义的生活逻辑,实则是缺少最终答案的行为组合,而所谓的约定俗成又缺少真实的区别于宗教的终极解释,缺少连环追问后的最高意义。这导致了生活仿佛指向无意义无结果领域,指向“如同重复的旋律”这一令人忧虑的事实。在这样的无限循环中,我对于自身的处境产生过迷茫,对于幸福感与生命意义产生过疑问,对于保持怎样的生活状态感到疑惑。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