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味是淡至人是常
发表于2017-09-21 09:42 阅读(5)
真味是淡至人是常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肥:,美酒;肥,美食、肉肥美。《淮南子·主术篇》中说:"肥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于口者,则明主弗甘也。"
真味:美妙可口的味道,比喻人的自然本性。
神奇:指才能智慧超越常人。
卓异:才智过人。
至人:道德修养都达到完美无缺的人,即最高境界。《庄子·逍遥游》篇中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美酒佳肴鱼肉美食都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只有那粗茶淡饭;才智卓绝超凡绝俗的人,都不算人间真正的伟人,其实真正的伟人是那些看起来平凡无奇的人。
一次,齐国储子与孟子相遇,问孟子说:"齐王总打发人去探视先生,想必是一定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吧!"孟子回答说:"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呢?尧舜也同一般人一样呢。"
在孟子的心目中,人具有的我都具有,人没有的我亦不可强求;我跟人一样,人跟我一样,圣人和我也没有什么不同。
说到底,我们都是常人,即使已身居高位,即使拥有了万贯家财,即使已声名远播,即使的确成就惊人令众人仰慕……都应该记住:自己本来是常人。而本为普通人,更应该记住自己是常人,记住了自己是常人,就有一个常人心。
一个有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都是在平凡中实践自己伟大的人生理想,《庄子·田子方》中田子方的老师正是这种思想境界。书中说:田子方陪坐在魏文候身旁,多次称赞谿工。文侯说:"谿工是你的老师吗?"田子方说:"不是老师,是我的邻居;他的言论谈吐总是十分中肯恰当,所以我称赞他。"文侯说;"那你没有老师?"子方说:"有。"文侯说:"你的老师是谁呢?"田子方说:"东郭顺子。"文侯说:"那先生为什么不曾称赞过他呢?"田子方回答:"他为人十分真朴,相貌跟普通人一样而内心却合于自然,顺应外在事物而且能保持固有的真性,心境清虚宁寂而且能包容外物,外界事物不能符合'道',便严肃指出使之醒悟,从而使人的邪恶之念自然消除。我做学生的能够用什么言辞去称赞老师呢?"
可见只有在平凡之中才能保留人的纯真本性,进而在平凡中显出英雄本色。
独坐观心真常独露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观心:佛家语,指观察一切事物,当自我反省解。据《辞海》注:"观察心性如何,谓之观心。"
妄穷而真独露:妄,妄见,妄念。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皆非真有,肯定存在就是妄见。真,真境,脱离妄见所达到的涅槃境界。
机趣:机是极细致;趣,当境地解,即隐微的境地。
大惭忸:惭忸是惭愧、羞愧,此指很惭愧。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一个人独坐静思省察自己的内心,才会发现自己的妄念全消而真心流露,当此真心流露之际,皓月当空,心旷神怡,精神十分舒畅,感觉体会到了毫无杂念的细微境界。假如这种真心能够常在,然而已经感到真心偏偏难以全消妄念,于是心灵上会感到惭愧不安,在此中感到悔悟而有改过向善的意念。
孟轲生怕败坏了自己的名誉,竟休了他的妻子,这可算作自强了,但不能说思考得周致。孔子的学生,担心看书睡着了,就用火柴烧手掌,这可算得上自我克制了,但还没有达到喜好思考的程度。石洞中有一个人,他会猜谜语又喜欢思考。如果耳朵听到声音,眼睛看到东西,就扰乱了他的思考。所以,蚊虫的叫声、禽鸟的飞翔,都会妨碍他聚精会神。为避免耳朵和眼睛受到骚扰,他独居石洞,静坐思考,这样,他的思想就明白通达。使耳朵和眼睛避开骚扰,可以算得上自我警惕了,但还没有达到认识的精微程度。能够认识精微的人,是天下最完美的人,既然是最完美的人,还有什么自强、自我克制、自我警惕呢?所以,没有得道的人,如火光一样,只有光明,转瞬即逝;而真正得道的人,如火一样,本身发光发热,因此整个身体也透彻明亮。
恩里生害败后成功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切莫放手。
恩:恩惠,蒙受好处。
快意:得意,心情舒畅。
拂心:不能随便依自己的心愿行事。
身处顺境被当政者恩宠征用,往往会招来祸患,所以一个人在名利、权位上志得意满时应该见好就收,要有急流勇退的明哲保身态度,尽早觉悟;不过遭受挫败后有时反而会使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因此遭受打击不如意时,千万不可就此罢休,放弃追求。
张良所以能成为千古良辅,被后世谋臣推崇备至,不仅在于他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佐刘邦创立西汉王朝,还在于他能因时制宜,适可而止,最后,既完成了预期的事业,功成名就,又在那充满悲剧的封建专制时代里保存了自己。在秦汉之际的谋臣中,他比陈平思虑深沉,比蒯彻积极务实,比范增气度宽宏。他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却未像萧何那样蒙受锒铛入狱的凌辱,也未像韩信那样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自从汉高祖入都关中,天下初定,张良便托辞多病,杜门不出,屏居修练道家养生之术。汉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汉高祖剖符行封。因张良一直随从画策,待从优厚,让他自择齐地三万户。张良只选了个万户左右的留县,受封为"留侯"。他曾说道:"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游。"他看到帝业建成后君臣之间的"难处",欲从"虚诡"逃脱残酷的社会现实,欲以退让来避免重复历史的悲剧。的确如此。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准则。在汉初消灭异姓王侯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赞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张良堪称"功成身退"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