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用“己欲”回答“人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炼出两组词语就是“己欲”“ 人予”。另有古训:“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同样也是从施予者的角度来阐述。而从被予者的角度而言是福还是祸,是欣然接受还是经历一番思想的生死搏斗,恐怕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在衡量了自己是否“欲”之后,转个方向看别人的需要,最后看整体情况是否和谐,是否达到了自己赠与的快乐,而别人也同样被予的满足,所谓现在而言的“双赢”。但是,在这种双赢的背后,总有个人欲望的强烈。同样的兄弟,我为什么就一定要让着你,而给你大的一半苹果?同样的竞争对手,你所说的让出的市场份额是不是真的最大?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如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不是当初单纯的那层意思。当初私塾里的先生拿着戒尺,一步三摇头的教导学生。于是出现了古之圣贤而如今,很少有人用这样的标准衡量自己,甚至阶段性的总结也不会想到这样的古训。只是一味的追求“己欲”殊不知,欲望的尽头是绝望和死亡。
在“施”和“予”的过程中其实很复杂,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在“己欲”的基础上,说“予人”予者心想我凭什么让他分享我的一杯羹?给他质量最差的,反正乞者没有选择权;另一方面“人予”,被予者事后会猜疑,为什么我要食嗟来之食?我是应该感谢他的好心,还是报复他带给我的羞辱?
当初唐7。8级近乎毁灭的大地震的时候,发生在深夜,可想而言,情况之惨烈。1976年7。28号的轰动历史的事件,在7。29号的报纸上只有一篇类似于安抚人心的陈述性报道,标题还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救援工作展开。而当时的国人也只是身历其境的痛苦,事不关己的天天谈起而已。只是苦于“志愿者”这样的词语除了在抗美援朝的时候组建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之外,恐怕当时的国人即使是热血沸腾的有志之士也很少会想到坐个飞机打个的开个私家车去经历一次志愿者。况且当时我们的政府也是自力更生,默默收拾残局,处理惨剧,谢绝了一切的经济、人力、物质方面的国外支援,因为中国人民在1949年10月1号的时候从此站起来了!换句话而言,就是从此与外界隔绝了,我们又开始要"闭关自守”了。尽管政策上不是这样的绝对,但事实就是这样的观念在中国普通老百姓心中确实坚持了一段时间,幸运的是这段时间并不是很长。
所以,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央电视台里必播的除了每天救援的情况,还有一个程序就是向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报告中国接受的来自世界各国,以及世界各种组织的经济,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尽管那样庞大的数据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可能还需要掰掰手指头才能说出来。但,中国在这方面非常突出的显示跟世界接轨了,她愿意接受别人的“予”,尽管在这一点上“欲”来的不是很强烈。首先,地震这样的悲剧,是任何人,任何的政府都不希望看到的,这就排除了通过历史事件创造“欲”;其次,即使没有国外的援助,以中国现今的状况也是可以独立解决的,而且比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效率要高很多,毕竟现在我们的军队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我们的总理能够身处险境替人民排忧解难。不管是从军事力量还是从人文关怀上,中国都上升了不止一个台阶。所以,那种“欲”在1976年也许立场会更坚固一点。最后,尽管中国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援助,不管大小多少而且在媒体上公开表示感谢。这一点,很多普通人不太容易理解,其实他们根本就不会去想为什么要显示那么多数据,就好像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在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都会有一男一女主持人极其飞快的速度练习国家名字口诀一样的向全国人民报告我们祖国收到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祝福一样,只是在开始列表地播报的时候就换台了。之所以在媒体上公布,一是表明了透明,二是象征着一种友好关系,因为在印度洋海啸的时候,在别的国家遭遇困难得时候中国也是很慷慨的。所以,这样看来这不单纯的是一种“欲”而类似于“等价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