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经常独处的人,越有这三个迹象,人生层次越高

发表于2018-09-13 16:01 阅读(4)

很多人会把独处和孤独混为一谈,甚至抹黑独处,丑化独处,其实,真正意义上的独处,会升华你的人生境界,提高你的人生层次。换句话说,经常独处的人,越有这三个迹象,人生层次越高。

(1)迹象1:独处远离的是自己内心的纷扰,而不是社会关系

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这自然是独处,可是真正意义上的独处,不应该只是这些。你除了可以一个人看电影,还可以一群人看电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处。

独处不是为了把自己与世界隔离,也不是为了让自己永远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而是为了让你可以一个人也能生活得很好。

小兰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因而没什么朋友,经常自己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吃饭。我认识她的时候,是在电影院,她看到一个动情的情节时,哭了,我递给她一块纸巾。

“你为什么要给我纸巾,我们又不认识。”小兰当时很是不知所措,就好像她从来就不懂得人情世故上的礼仪,也不知道人与人之间不需要那么多为什么。

“我说你这小丫头,你哭了,我刚好有纸巾,就顺手给你,哪有那么多为什么?”我接着说,

“你要不要,不要我给别人了。”

“你凶什么啊......”她哭得更厉害了。

就这样,我们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朋友,经常一起去看电影,但也仅此而已。每次我约她出来吃饭,约她玩,她都会很不知所措地婉拒。

其实像小兰这样的独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处,而是一种孤独,这样的孤独让她与社会脱节,甚至不知道怎么和别人相处。而真正意义上的独处,远离的是内心的纷扰,而不是社会的关系。

(2)迹象2:独处是为了了解自己,而不是为了麻痹自己

我曾经采访过很多性格孤僻的人,她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会习惯性地麻痹自己,让自己处于一个只有自己的空间,不愿意与社会接触。

她们会经常说“我不喜欢热闹”“一个人挺好”“习惯了”这样冠冕堂皇的话,可是当她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时常会幻想着自己是一个“自来熟”,好朋友在自己伤心的时候会突然地出现。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心理舒适区”,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习惯某种状态,包括独处。其实,经常独处的人,不愿意去社交,甚至厌恶社交,是走不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害怕改变所带来的焦虑。

因此,她们会在这种“心理舒适区”里麻醉自己,逐渐失去自我。

(3)迹象3:独处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区分独处与孤独的一个好方法,就是看独处的时间比重。真正意义上的独处,是在一天24小时里(或一周的某一天里),划出一个时间段,让自己一个人与自己相处,远离尘世的繁杂。

这段时间周期可以是一周,一天,也可以是一个小时,但是不会是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独处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工作,学习,看书,娱乐,生活一样,它只是占据你人生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不是全部。

如果你经常是一个人,没有朋友,甚至没有网络社交,那么你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处,而是一个人的孤独。

独处是一种艺术,它只是为你的生活增加色彩,而不是做擦除,只有符合这些迹象的独处,你的人生层次才会越来越高。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