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幸福生活来自风雨人生

发表于2018-07-21 12:44 阅读(14)
幸福生活来自风雨人生
——成功来自精准的勤奋,而不是平庸的忙碌
    我们很多时候是活给别人看的,也在盯着别人是怎么活的。于是,我们给自己戴上了面具,哪怕心里很苦很累,面具上镶嵌的依旧是永恒的笑容;我们看到别人脸上的笑意,总是怀疑他们也戴上了面具。其实,幸福是自己的,永远不要拿别人来做参照,别人做不了你,他怎么知道你走过的路,你心中的乐与苦。
    人的一生,选择与命运相连,放弃与生活相关。选择了走开,体会了无奈;选择了离开,感受了明白。醉,有醒了的时候;梦,有碎了的片刻;缘,有尽了的那天。走过了风风雨雨才知道,现实的残酷,经过了才真正懂得,拥有就是幸福。
    生活中,做不完的事情,停一停,放松心情;挣不够的钱财,看一看,身外之物;看不惯的世俗,静一静,顺其自然;生不完的闷气,说一说,心境宽广;接不完的应酬,辞一辞,有利健康;尽不完的孝心,走一走,回家看看;还不完的人情,掂一掂,量力而行;走不完的旅程,缓一缓,漫步人生!
    人生五彩缤纷,谁人能不经历生命的酸辣苦甜,悲欢离合。其中蕴涵着追梦的艰辛,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成功的喜悦,胜利的微笑。无论人生的道路有多么难走,我们都要面对上苍,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自己的人生旅途。用激情和微笑,掩埋内心的忧愁,抚平其创伤。哭也吧,笑也好,路还是要走的。
    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淡淡一笑,总有委屈的时候,坦然一笑。心大了,乐多了,心小了,愁多了,生活中不能事事顺心,人生中不会处处如意。或许,有些烦恼是别人给的,有些愁绪是自己找的。不管怎样来的,不论如何得的,看淡了,坦然了。给心一个安乐,给情一个安宁,生活多了开心,人生就多了乐趣。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也都有自己的忧愁,只是你的幸福是在别人的眼里,你的忧愁是在自己的心里。人们总是羡慕他人的幸福,却不知你仰慕别人的幸福时,别人正悄悄地羡慕你。人们总是习惯把痛苦装在心中,把微笑留在脸上,却不知你有忧愁别人也有。人们常常把幸福留给他人,痛苦留给自己。
    幸福,是用来感觉的,而不是用来比较的;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金钱,是用来付出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粉饰的;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
    人的一生,都有一些说不出的秘密,挽不回的遗憾,触不到的梦想,忘不了的爱。不能太多的抱怨,学会宽容,学会舍与得,一切在学会中成熟。年过半百,真切感悟:风吹雨打是生活,苦尽甜来知人生;只争朝夕懂美满,偿尽百草知药苦。
   为何你那么忙,还那么穷?曾经读过很多同类的文章,但因为此问题过于庞杂,暂时没看到系统的解决方式。而今天的文,恰恰是希望有条理地解码这个问题。说到穷与忙的关系,或许更本质的是:勤奋与能力的关系。
    毕竟:穷的本质是技能提升速度过慢,而技能不足,直接制约能力变现;至于忙,在于你看起来的忙碌与勤奋,是真勤奋?还是只是看起来很忙的假勤奋。
    对穷忙族而言,往往有一个普遍认识: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但生活还是如此费力?为什么我这么勤奋,却依然和社会上绝大多数同类相差不大?最终,导致穷忙族越忙越累,越累越焦虑,越焦虑越忙。由此,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而在这认知背后,其实是高维人群所不曾告诉低维人士的真相:一个勤奋学习各种碎片式知识理论的人,未必能成功。
    勤奋就能成功一向以来都是我们的认知误区,于是,太多人把短暂而珍贵的一生,演绎成碌碌无为的一生。这一点,和诺基亚CEO约玛·奥利拉说的,同样悲伤。在诺基亚陷入困境时,CEO约玛·奥利拉曾感慨地说: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而此文,正是要将勤奋与能力之间的问题,清晰化。
    为什么很多人会越忙越平庸?
    这点,恰恰来自物种的同频性。简单说,我们很难不成为绝大多数。人天生就离平庸很近,离出色很远。从生物天性而言,迁徙的鸟、群体性生物,包括人,一切动物行为都有同频性的。这里的同频性是指: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与群体中大多数保持相同的行动轨迹,而个体却从来不思考,这样的行动轨迹,是对是错,是否会产生系统性风险。
    这话很拗口,从精神分析和社会传播角度来说,又称为集体无意识,简单说就是,人们更擅长于做和别人一模一样的动作和生活选择,以此确保自己是足够安全的。关于这点,我们不去从生物性的群体保护、个体融入群体以获得庇佑、为了通过群体行动力而武装个体去展开了。
    在过去,这样的天性(别人做什么,我做什么的思路),让不同物种得以存活,而在今天,一个鼓励多元化、碎片化、移动互联化的时代里,则适得其反。
    人越随大流,越平庸。这也就是人越忙越穷的开始,同频化的步调,让人们的勤奋毫无价值。因为,社会上成功的是绝少数,你模仿大众,你注定黯然无光。用最简单的一句话击穿勤奋者的玻璃心,那就是:你看起来很努力,努力到抛进人群中没人认出你。
     劣质勤奋者。什么叫劣质勤奋者?说的就是,你的努力毫无个性可言,也毫无价值可言。你只是和社会上那些看起来很努力很忙的人一样,每天坚持着工作,但你碌碌无为的一生,压根没为自己和社会创造出任何价值,你只是为了更快地度过时间,只是为了对抗个体懦弱无能的现实压力,然后,用尽一生力量,为自己营造出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觉。
    你试图说服自己:人生也曾努力过,也曾付出过,也曾刻苦过。但你只是沉溺于假象的自我催眠者。
    低质量的勤奋其实是伪装起来的懒惰。劣质勤奋者以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可言的瞎忙,来自我暗示,弥补看到别人成功后产生的心里不平衡。对劣质勤奋者而言,他们的内心活动,幼稚、可怜、并可笑。
    不期待成功,但愿通过努力不留遗憾。是劣质勤奋者普遍的心态。而这背后,本质是,为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而最终,因为缺乏合理、系统的思考,缺乏对整个人生的全局审判,越忙越穷。对劣质勤奋者而言,不仅收入少,还是去了最珍贵的东西。因为,最宝贵的时间,在这看上去很努力的自我催眠中,悄然逝去,一分一秒最终都变得一文不值。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劣质勤奋者?
    意识定义行为,一切从观点开始。以下,是避免成为劣质勤奋者的高维心智法则。
     1、无需全天学习和勤奋,只需要抓住两个时段
     1990年,三位心理学家为了对小提琴名家进行研究专门前往西柏林中心的艺术大学。他们试图通过大量数据,解答一个基础问题:是什么因素让精英演奏家比中等演奏者更加优秀?
    他们将研究对象分成两组,一组是有可能成为大师的精英演奏者,一种是普通的演奏爱好者。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普通演奏者通常将工作分散到一天完成。一份将平均工作时间和每日活动小时对比的图表显示,普通演奏者图表上的曲线是平滑的,工作时间与活动时间相近。
    而精英演奏者则不同,他们将工作集中在两个明显时段完成。如果将他们工作时间与每日活动时间相对比的表格描绘出来,会发现两个显著峰值:一个早上,一个下午。越是顶尖演奏者,峰值越明显。而同样,越顶尖的,在时间峰值之外,他们休息和放松的时间也要比所有人都多。
    由此,最后结论是:一整天持续的勤奋,并不能决定成功,有节奏的努力,才能成功。
     2、费力工作不等于刻苦工作
     上面的演奏家对比研究,反映了一个事实:懂得把控时间的人,技能更好,也更轻松。这理论也被称为:轻松的罗德奖学者悖论。此理论倡导的核心是:刻苦工作和费力工作是不同的。
    刻苦工作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训练,在你刻苦训练时,会感到痛苦,但你每天并不需花太多时间去进行这项训练,刻苦训练给你的技能带来可衡量的增长,它能为你带来强烈的满足感和动力。因此,尽管艰苦训练是艰难的,它并不会耗尽你所有的能量,而且它能和放松的日子相完美搭配。
     而费力工作则恰恰相反,它令人耗尽所有能量的。你所度过的每一天都处于不正确的忙碌状态,就像柏林学院的普通演奏者,感到疲劳且富有压力。而这种忙碌并不能为你带来真正的成长,并且,你反倒会越来越焦虑。
    而疲惫与焦虑,是成功路上的敌人。所以,你既要避免无意义的忙碌,又要避免耗费精力的疲惫感,因此,轻松的罗德奖学者悖论直指一个本质:少做事,要么不做,要做就报以绝对专注。既要确保效果,又要保存体能,避免疲惫。
     3、不是每一种变化都叫量子跃迁
     想要在有效时间和精力中,抓住成功的钥匙,就要持续不断保持标准动作,直到引发裂变。说到标准动作,一如健身房里的胖子与瘦子,胖子经常边运动边聊天,而身材好的训练者,从不闲聊,除了锻炼,就是安静休息,每个动作都不晃悠,做到最标准。
     一切没把动作做到足够标准的努力,都是不及格的努力,因为,只有标准动作可以量化,只有通过重复大量的标准动作,才能让你所从属的系统,发生改变。而说到关于改变,又有两个维度。
    第一序改变:发生在某一系统之内的改变,系统本身维持不变。只改变了系统里的元素;以梦为例,你梦见任何,任何梦中情节改变,都属于第一序改变。
    而第二序改变是指:发生在系统之外的改变,控制系统整体的前提改变,使系统转换到完全不同的状态,也即改变之改变,简直就像量子跃迁。例如,从梦中醒来。
    只有完成第二序改变,才是质的改变,从而带来根本上的跃迁。而只有一次次跃迁的,才能让你靠近成功。
    4、在输入端努力不如在输出端努力
    不带着问题去努力,就是瞎忙。人们看起来劳劳碌碌,但他们压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说到这,有一个词,叫:用以致学
     用以致学是欧美企业领导力倡导的高维心智管理学,在Joseph.A.Raelin的《WORK:BASEDLEARNING》和弗雷德蒙德·马利克的《管理成就生活》均有说明。用以致学是指明确任务后的学习,是行动学习实践社区实践与反思等具体学习的基础。在用以致学思维中,用任务模型取代能力模型是避免成为劣质勤奋者的主要思考准则。
    用以致学揭示了一个真相:绝大多数人的勤奋是没有方向和目的的;绝大多数人都只在输入端用力,而没在输出端使劲;
    很多人的能力差,并不差在输入的能力和知识储备,而在于输出能力太弱。解决方案就是:强化输出端,形成输入——输出——结果的良性闭环,其关键在于:用以致学,而非学以致用。成功需要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学习,而非,基于能力提升、知识储备的学习。
失去自我时间控制的人会陷入真正贫穷,因为,这会引发更恐慌的心理暗示,自暴自弃。而在当今美国,越是忙碌的人反而越穷,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一种自暴自弃的倾向。最后,想说的是,成功来自精准的勤奋,而不是平庸的忙碌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