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百战奇略》第四卷·地战

朝代:明代 作者:刘基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

  宋武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猝芟。设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人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剑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拔,燕地悉平。

参考翻译

《百战奇略》第四卷·地战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全军必须占据有利地形条件,这样就可以用较少的兵力抗击兵力众多的敌人,用力量弱小的部队战胜力量强大的敌人。人们通常所说的,知道了敌人可以打,也知道了自己部队能够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条件,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此话也就是说,既知道了敌方情况,又知道了己方情况,但不知道借助于有利地形条件,那么,也就不能取得全胜的战果。诚如兵法所说:“天候气象虽然有利,但不如地形条件有利。”东晋安帝派遣大将刘裕率军进讨南燕。南燕皇帝慕容超召集群臣研究抵抗晋军之策,征虏将军公孙五楼献计说:“晋军强劲果断,利于速战速决,他们初来锋锐气盛,不可以立即迎击它。应当据守大岘山险,阻截晋军使其不得深入我境,以旷日持久的战法,来消磨晋军的锐气。

参考赏析

《百战奇略》第四卷·地战 解析

本篇以《地战》为题,旨在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阐述地理条件与战争实践的关系,揭示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乃是实现“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重要条件。它认为,战争指导者仅仅从兵力对比上知道敌人可以打和自己能够打,这仅有一半胜利的可能性,而只有知道敌人可以打和自己能够打,同时又能得“地利之助”,即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条件时,才有取得作战全胜的把握性。战争总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换言之,空间则是战争赖以进行的载体。因此,任何战争无一不受地理条件的影响。本篇再次强调“地利之助”对作战胜负的重要性,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得“地利”者得胜利,失“地利”者遭失败,这在战争的历史上是不乏其例的。十六国时期,南燕主慕容超因主动放弃险要地形而终于败亡于东晋的事实,就是一个失“地利”者遭失败的典型战例。

刘基简介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百战奇略》所有章节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