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层层陪同”, 抑制不良作风
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已经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常态。但是,“层层陪同”的困局,仍在上演。在一些基层干部的观念里,“不把领导陪好,顶上乌纱不保”。而很多可有可无的陪同,挤占了基层干部本就紧张的时间,占用了大量的精力,影响了工作。中部某县的王县长有过记录,曾经“一天接待九拨领导”。新华网的一则报道援引中部某县王县长的例子称,他曾经“一天接待九拨领导”,“有督查组、调研组、检查组、考察组、采访组……”而早在2012年底,有媒体同样报道了一个类似案例:内蒙古某县城以温泉著称,这里分管外宣工作的副县长有一天接待了十来批客人,他一天陪洗了8次,整个人都快泡虚脱了。
八项规定实施以后,公款吃喝有所减少,但是上级领导下基层检查、调研,基层干部陪同还是必不可少的。“督查组、调研组、检查组、考察组、采访组……”哪个都是惹不起的主,哪个都是掌握基层干部乌纱帽的人。王县长的苦衷,实际上道出了公务接待治理这个老大难问题。
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考察,了解基层现状,倾听群众心声,本是一件值得点赞的做法。但长期以来,不少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考察时,被层层陪同、前呼后拥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很坏。一则,对陪同干部来说,“层层陪同”挤占了基层干部本就紧张的工作时间,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影响了工作;二则,对调研考察本身来说,领导干部可能听不到真话,了解不到实情,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失去了本来意义;三则,对人民群众影响而言,劳民伤财,浩浩荡荡,引发群众的反感,疏远了干群关系。
“层层陪同”在过去很长时间,都是上级考察与地方接待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甚至发展为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局。之所以称之为困局是因为,这一现象的形成,并非哪一个方面的原因。不乏一些上级官员在基层考察时,往往把考察当成了自己的“秀场”,地方陪同不到级别,接待不上档次,就相当于“白考察”了;而官场中又素来有着普遍的“官大一级压死人”的观念,对“上面来的领导”,地方在接待上自然不敢有丝毫怠慢,而陪同到位,就是最起码的“待客之道”。如此一来,上面不改进,下面自然不敢“妄动”,陪同作风的转变陷入困境乃至僵局之中,就不让人意外了。
当然,“层层陪同”困局的形成,其牵涉的原因甚为复杂,要彻底杜绝,不仅需要上级的带头示范,还必须解决一些制度上的不足。基层政府在接待上其实面临着“不敢不陪”和“不得不陪”的双重困境,前者是怕给上级留下不好的印象,而后者则是受制于现实利益所迫,比如,在事权财权集中的制度体系中,上级的考察可能就决定了项目、政策、资源在地方的落地情况,地方领导缺席陪同,很可能意味着相关利好的夭折。因此要解决好地方在接待上的“后顾之忧”,还得从制度上减少陪同出政绩、陪同出项目的可能性,让地方官员能够真正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干”之上。
说到底,“层层陪同”是图虚名和贪虚荣的表现,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祟的结果。“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这是八项规定的严格要求,但在一些地方“层层陪同”的官僚陋习仍然我行我素,影响恶劣。破除“层层陪同”之弊,对所有官员而言,其实都是好事。既有利于抑制不良作风带来的腐化问题,也能够进一步将官场的“生产力”从迎来送往中解放出来,提高行政效率。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领导干部如何考察,地方政府如何接待,往往是民众观察干部作风的一个最直接的窗口,也是丈量八项规定执行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尺。
领导干部求真务实,不在于有什么场面阵势,而在于能不能真真切切地走出去、实实在在地干起来。陪同并无原罪,虽好,但不能贪多。只要各级领导干部能彻底转变观念,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唯有如此,干群关系才能融洽,党的事业才能取得进步,党的形像才能永远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