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感
作者:谖萱 发表于2017-10-05 20:15 阅读(2)
读书有感
从去年立冬开始去图书馆到今年刚过秋分——大半年在持续看书了。
从去年11月到现在9月。过完一个季节又一个季节,去了一次又一次图书馆,读完一本又一本书…… 回顾这段光阴,不禁感慨时光飞逝,书页哗啦啦地在我眼前翻过,美文在我的手抄本上跳跃,佳句在我的脑海中回放。我心中沉睡的文学种子得到了唤醒,我生锈的头脑得到了清洗,我干涸的心灵得到了滋润。
邻里乡亲见面聊天聊到各自子女,一方会问:“你家女儿出来工作啦?”“没毕业呢,还在读书,还要读两年。”镇政府外墙拉着横幅“读书改变命运”;学校的老师(中小学)也以“学而优则仕。自古如此,所以你们要勤力(努力)地读书,将来才有好前途。”等等话语激励学生。由此可见,一般人眼里,上学等于读书。至少在我们那地方是这样。自小被这种思想影响,而我又很听话,自然是遵照家长老师的意见,规规矩矩地把“书”读好。
小学阶段学习任务比较轻松,加上我们又是农村学校,只需学习语文和数学。于是放假的时间除了帮家里干活以外就用来和伙伴玩或者看电视。
偶然间的一次捉迷藏,我躲在客厅的木沙发下面,这时刚好一阵风把一张纸刮到我旁边,我顺手拿起来看:原来是家里的一本《江门文艺》年久失修,掉了一张。这一张记载的是陈梦吉智斗财主的故事。我一下子被这个机智又正直的陈先生吸引住了。也就在这时候我开始接触课外读物。当然这些读物不是什么经典著作,都是外出打工的姑姑放在家里的杂志(《打工一族》、《故事会》、《江门文艺》)。我们家,或者说我们村里大多是世代为农,是不会有藏书的。我要借经典书甚至小人书也没地方借(学校没有图书室,小伙伴没有图书借给我,家里更没钱让我去县城买书)。几本杂志早就被我翻了一遍又一遍,实在没书看,我就看学校发的那一堆不用上课更不用考试的杂书:《社会》、《自然》、《体育》、《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等。
家长都觉得读书就是要掌握老师教的课堂知识,然后考试拿高分。最后呢,小学毕业考重点初中,再然后呢,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这样就前途无量了。家长的想法是有根源的,初中要学习数理化语数英等,而且这些都是考试必考的科目。读那些不相干的课外读物影响正当的学习,老师也不提倡,家长更不会同意。加上中学的学习任务逐年加重,我只好乖乖地回到正规学习当中,平衡发展文理科,一切以考试成绩为目标而奋斗。
所以我小学读的课外读物少,中学又在压抑自己不敢读课外读物。一直到了大学,课余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我才开始接触各种书。读到文学作品才突然发现,知心朋友原来一直都在,只是我没有发现。真后悔中学的时候全心全意地应付应试考试,不能发展自己兴趣爱好。这么打个比方吧,那时候的我认为我们都是米饭养大的,不是零食。所以,要吃就吃米饭(考试必考科目),零食(与考试无关的书本)吃了没益处。
见到了久违的朋友,我很开心。一有时间就去图书馆和这位朋友见面。每每读到美文好句,就舍不得翻页。好像吃到一道美味可口的菜,吃完了还意犹未尽。为了多感受一下散文里美丽句子给我的享受,我还带了笔记本专门摘抄,用古老的方式记下来。我发现张爱玲的小说阴郁中透露着人生的种种无奈心酸,泰戈尔的文字轻灵洋溢温暖,鲁迅的作品也常常带着讽刺同时也给人力量……
不过我毕业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离开了这位朋友。这当然又是我的错。找到了工作,为了争取业绩,我无暇顾及阅读。直到去年立冬到图书馆附近办点事,经过图书馆的时候,一眼看到赫然醒目的三个字,它们用冷光盯着我,似乎穿透了我的心“你怎么这么久都没来过?搵食(工作)也不会把朋友抛弃啊。”我羞愧难当地承认了错误,发誓以后会和他们持续保持联系。它们马上很温柔地对我说:“进来吧,我们一直都闯开大门等你来呢。刚刚斥责你是故意的,不过为了让你记住别忘了读书。”
现在不到11个月,我连续阅读了102本书。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只是因为我比较笨,加上曾经在错误的读书观指导下读书甚少,我要亡羊补牢;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总要做个追求进步的青年吧?另外,我已经和书这位朋友约好了保持联系,总不能反悔吧?
相信聪明的你们阅读量远远超过我,大家都认为那份中国人年平均阅读量只有0.7本书的调查是不够客观的。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