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智慧

发表于2017-09-17 20:12 阅读(0)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智慧

一个朋友今年年底毕业,面临择业。其实择业不是问题,朋友纠结的问题是地域——留在香港还是回到北京。

  她一开始没有特别的想法,两个城市都挺喜欢。只是最近跟家人、朋友说起来这件事,每个人都给出一堆建议,有人分析利弊,有人直接一边倒……朋友快疯了。

  朋友从小是乖乖女,家里人喜欢帮她做决定。只是这一次,连父母的意见都不一致,各执一词。朋友跟我一样,也是天秤座,面临选择的时候纠结得要死。朋友问我,听谁的?

  其实香港和北京各有利弊,大家看到的点都差不多。只不过每个人的认知不同,凭借自己的判断把某一方面放大了,于是利弊就不平衡了。

  给出强烈建议的人,也都是对朋友很了解,而且在乎朋友以后过得好不好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生活智慧做出了“最佳”判断。只是,人和人毕竟不同,他们不能体会朋友心底的渴望和恐惧,他们的种种分析,都无法抹杀朋友自己心底里的声音。

  朋友问我,如果是你,你怎么选?我不知道怎么选,我也不是她。我只知道在我面临选择的时候,从来没有什么得不偿失,利大于弊,因为心里在乎的那个点,可以撬动所有的一切。利弊得失,谁算得清楚呢?而且,我相信就算选了一条路没走通,也没关系,换一条就是了。没有任何一个选择可以成为一辈子的保障。朋友说,你的生活智慧总是一套一套的。

  我只是拿自己的生活感悟来指导生活,这是我的幸福公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公式,解救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即使说不出来具体是什么,但是每个人都能听到自己心底的声音,做什么样的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心里都有一套价值判断体系和指导法则,只是有些方面不那么明确而已。碰到新问题时,因为自己的标准没有涉及,就习惯性地去借鉴别人的标准,当别人的标准互相矛盾的时候,自己就没有判断力了。

  一个同学给我讲,他们学校有两个元老级的人物。在同一个系里三十几年,他们彼此看不惯,但两个人“巧妙”地避开了所有尴尬的场合。这两位教授,一个崇尚自由,一个崇尚克制:

  一个生活潇洒,抽烟、喝酒、熬夜,从来没什么固定的作息时间表。他是滑翔伞的骨灰级玩家,经常有人慕名来拜师学艺。工作状态很好,精神状态很好,最近十年看上去没有变老的痕迹。据同学分析,虽然他各种“摧残”自己,但实在是过得太快乐了,该经历的都经历了,想做的都做了。心情愉快,当然身心健康。

  另一个生活极其规律,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健身,吃早餐,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几十年保持着规律的生活作息。精确到几点回家,几点躺下来,甚至上午十点一杯牛奶,下午四点一根香蕉都没有中断过。他平时喜欢书法,去年还办了个人书法展。工作状态很好,精神状态很好,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几岁。

  两个人都是喜欢分享生活智慧的人,给同学们上课期间总是穿插着说说怎样生活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讲完之后,看同学们笑而不语,二人都会半开玩笑式地说:“XX老师跟你说要作息规律/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是不是?别听他胡说八道!看他活成那样子!”同学傻了,谁活得更好?

  两个我尊敬的建筑师前辈,他们的作品都得到业内的认可,也是谁都看不惯谁。一个画草图天马行空,只有自己看得懂是什么。他的工作方式是先让大家一轮一轮头脑风暴,只要概念精彩,体块虚实把握到位,细节都不是事。

  另一个勾勒的草图都是整整齐齐的,连构图都一丝不苟。每一轮方案推敲,他都要直接把细节做到位,甚至立面的划分,窗台的颜色,“没有细节就没有整体。”

  两个人都喜欢给年轻建筑师分享经验,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讲给大家。多年来,他们的工作方法自成体系,各自讲给同一拨儿年轻人,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年轻的建筑师们傻了,谁说的对?

  其实,生活中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的公式来判断对错是非。很多事情,没有对错,也没有更好,只有适合不适合。真正的标准,在每个人心里。静下心来,给自己一段时间,慢慢地心底的判断标准就会清晰明朗。

  比如自由还是克制的生活状态,你自己心里面肯定知道哪一种会让你更兴奋。如果你不像前面提到的两位教授那么极端,按自己最乐意接受的状态生活,也没什么不好。

  比如做方案的模式,每一个建筑师肯定都有自己的倾向,只是没有那么极致。其实也不用像他们那么极致,中和一下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别人的生活,没有好和更好之分。他们笃定的生活哲学,也许适合你,也许不适合。就像每把锁都有一把钥匙,能对号入座才是最好的生活哲学。况且,把别人的生活智慧挪用到自己的身上,如果不是你想要的,又有什么意义,人要贴近自己的天性去生活。

  信息化时代,我们每天接收到各种各样的指教,不能听到什么就全盘接受。要选择性地吸收,构建自己的认知和判断体系,推演出适合自己的那个幸福“公式”。在随后的岁月里,反复求证和完善,不同于旁人又自成体系。

  要明白,人人生而不同。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智慧,不盲从,不偏激,不虚伪,不妄自菲薄。然后,用它来指导眼前的生活,对自己的内心真诚,才是靠近幸福的捷径。

  作者:沐沐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