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装了,你那都是假学习
在网上,你定了十多个专栏。
但凡谁来讲课,你都买来听听。
你还买了几十本书,每本都是干货满满,据说可以令你有所提高。
你还预约了好多讲座。
下载了一堆公开课。
你注册了许多学习网站,有时间就听直播,没时间你告诉自己也要听录播。
你还下载了好多app,决心把英语搞定。
等等……
你买了这么多课,为什么直到今天,还那么焦虑,你的生活还是没有任何改变?还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以上是许多人在学习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原因很简单,他们弄混了一个概念:消费不等于学习。
的确,买了课,只是代表消费了,就跟读了大学只代表你交了学费,不代表你真的读了书一样。
这个时代,有许多人充满着知识焦虑,他们选择了用自己的收入去购买一部分知识,从而改变命运。
是对的,但千万别忘了,消费只是第一步,消费不代表学习,学习就是学习,消费是门槛,学习才是核心。
就好像我在当老师时,一位学生跟我的那个奇葩的对话:
学生:老师,为什么报了你们的课,我四六级还是没过。
我问:对啊,你觉得为什么呢?
学生:可能是因为我没听吧。
你知道世界上第二高的峰是什么。
你知道什么剧又火了。
你知道相对论是怎么回事。
你知道谁又出轨了,谁又结婚了。
你知道东知道西,可是,知道这么多怎么没用呢?
这是学习的第二个假象:认为知道等于知识。其实不是,知道就是知道,但凡不能变成实用的,变成晶体的,都不能算作是知识。
知道了一堆,有些这是谈资,有些连谈资都不算。
我第一次去波士顿时,我姐姐在波士顿已经两年了,她带我逛那个城市的著名建筑,在介绍那些景点时,她口若悬河,我却后背冒着冷汗:这些东西,我都在书里都读到过,为什么见到后却全然不知呢?
后来我明白,我只是知道这些知识,从未想过何处会用到它们。这些知识在脑子里,只是知识碎片,而不是知识晶体。
许多知道的东西,都像碎片一样,占据在脑子里,其实,只有结成晶体的,才是有用的。
知识晶体这个词,最先来自于斯坦洛维奇写的《超越智商》那本书,里面说到,我们要学会把知识进行迁移、联系、总结、输出,当你发现,这些信息成了块,也就完成了从信息到知识的转变。
再来分享第三个假象。
在我们考虫平台上,曾经进行了一个统计,我们惊奇的发现:跟直播的同学,比听录播的同学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足足高了百分之五十。
难道直播和录播讲的内容不一样?
难道直播会多一些和老师互动的机会吗?
都不是。
那是为什么?
再举个例子,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看起来十分好学:他看到别人学吉他了,自己立刻去学吉他,看见谁报了个课,自己立即也报了一个,看到谁订了个专栏,自己马上就跟随着。
可是,他们学习的效果总是不好,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是因为恐慌而学习,并不是因为需要而学习。
所以,这就是学习的第三大假象: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要重要的多。
看直播的和看录播同学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直播时,你决定不了开课时间,只能提前准备,端坐在电脑前准备上课。
这样积极的状态下效果往往能好很多,但凡你告诉自己可以听录播,就会永远的拖延下去,直到考前。
主动学习的优势,在于有明确的目标。
比如我表达能力提高最快的时候,就是当老师的那段日子,因为每天都要讲课,所以逼着我不停的读书,逼着我不停的去表达,也逼着我不停的去学习,用输出倒逼输入。
我无路可退,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所以,那些喜欢思考的人,往往学习的更好。
那些喜欢发问的人,往往学的更快。
那些喜欢表达的人,往往学的更深。
因为,这些都是主动学习。
分享的最后一个误区,是关于坚持。
在年初时,我写了一篇文章《如何在一年里成为一个牛人》。
其实里面的核心就是两个字:坚持。
所有的学习,都是坚持。
我从初中时开始学英语,一直到今天,已经十多年。
在读军校时每天都有半小时坚持早读,坚持对着空教室练习演讲,三年下来,我拿了北京市英语演讲比赛全国的季军。
后来我问了许多行业中的高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聪明人用笨功夫,死磕着每一天,坚持写作,坚持健身,坚持唱歌,坚持学习。
一开始,他们靠着毅力坚持,会有些疲惫,后来就习惯了坚持,也就没那么累了。
慢慢的,觉得自己有进步,再后来,知识就变成了能力和技能,如影随形的伴随着左右,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
也就变成了所谓的“牛人”。
坚持,是所有美好的来源,它很慢,但无比的真实。
愿你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