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景
发表于2017-09-16 12:15 阅读(2)
浮生六景
从母腹来到世界,一路走来,历经坎坷,栉风沐雨,逐渐长大成熟,但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衰老直至死亡,但人生的每一段路程,都有不同的风景。
童年是雨后的清晨,一碧如洗,一尘未染,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很新奇。眼睛是一汪澄清透明的净水,没有半点杂质,一切的世故对着婴儿如镜的眼神都会自惭形秽。生命的本能促使他把抓到的所有东西都放到嘴里,勃发的生命促使他安静不了,不停的感知探索外部的世界。只有在他瞪着纯真的双眼为吮吸慈母的双乳而神往时,他才会宁静,纯净的赤子之心跃然脸上。生命的最初几年,在玩闹和跌跤中成长,朦胧中初尝着人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略懂生而为人的种种不易,人格上刻下父母与家庭深深的烙印。
少年是阴晴不定的早春,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自我感觉到长大了跃跃欲试,但毕竟稚气未脱而屡次碰壁,因而情绪容易波动,有了一点小成功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尾巴翘上天,稍遇挫折好像天就要塌下来而不知所措,顿时陷入愁眉不展中。诗人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成长中的忧愁是短暂的,未来世界的召唤,自己生命能量的积聚,顷刻会使愁眉舒展,继而笑逐颜开,再而立下雄图壮志:“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
青年是生气勃勃的春天,阳光明媚,万象向荣,百花盛开。有首歌唱道“青春啊青春,美丽的时光,比那彩霞还要鲜艳,比那玫瑰更加芬芳”。青春期总是充满激情,但容易激动,“愤怒”和“青年”是联系在一起的。周作人曾经说过:“一个人二十岁不恃才傲物,必无用”,心高气傲是有大志青年的特征,如果一个人在青年时的心气不够高,那他这一辈子的作为肯定有限。但年龄越长,越知道做人做事的不容易,也越知道自己的短处,也就越不敢随随便便的瞧不起谁,所以周作人又说“三十岁还恃才傲物,准无用”。到了青春期的末端,还在瞧不起人的,说明是一个长不大的人,最终会一事无成。
壮年是盛夏的艳阳天,“壮年时光倜傥行,不负人间歌大韵,风云激荡酿雷霆”。知识与经验的累积,身体与精神的健盛,有能力有资本直面所有的磨砺,可以从容实现因年龄而产生的成熟与理智,也可以放开手脚为实现自己的志向与梦想而拼搏奋斗,使生命逐步走向辉煌。听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会让人想到壮年时光,雁行排阵,壮怀激烈,“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但在已成家立业的壮年时光,所负颇重,虽然激越却也有困扰,责任心太强,会很累;但没责任心,你没办法在社会立足。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应负的责任,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生命中有许多你不想做却不能不做的事,这就是责任;生命中有许多你想做却不能做的事,这就是命运。
中年是一个秋雨蒙蒙的时期,很难不想走过的路。虽然伴随着时光的脚步继续向前,但耳际传来的却是潮来潮去的声响。虽然还在努力,其实是一种坚持与忍耐,一种包容和回味。忍耐是一种静默的忍耐,坚持是一种无奈的坚持,包容是一种理解的包容,回味是一种珍爱的回味。既懂得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也明白生活中有时得委曲求全,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此时对于复杂的世事,更是云淡风轻,从容面对,有着大隐隐于心的安然。在平和中追求,在淡然中坚持。不再是一往无前,而是有着水绕石而过的智慧。
老年是晚秋的天空,高远深邃,偶尔飘过层云。寒风肃杀,望断雁阵,落叶纷飞。逝去的年华,给两鬓染上白霜;丰富的阅历,给记忆留下复杂的感受。辛弃疾叹道,“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曾经英雄气长的他不得不折服于命运和时光。随着身体的逐渐衰弱,生老病死无法抗拒,“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唯有唐朝的刘禹锡一反历来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走过泥泞的小道,越过崎岖的山岗,有过播种,也有过耕耘,终于迎来秋的金黄。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夏的繁荣,也接收了春的张狂和夏的任性;接收了生命从开始萌生到稳健成熟期间的种种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仇和哀伤,也容纳了它们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
一路走来,生命的途观绚丽多彩。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有那个阶段的精彩。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终点站,而在于欣赏沿途上的风景。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美好的景致,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如果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境,则一切都成了被自已观赏的风景。因此,我们要学会做一个善于欣赏风景的人,生命到达那一段时光,就喜欢那段时光的风景,就认真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也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生命理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