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人生应该拥有一颗信仰之心

发表于2017-09-16 19:41 阅读(6)

人生应该拥有一颗信仰之心

什么是信仰?信仰从字面上释义,就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或对某人、某物信任,有信心,甚至依赖的一种思想状态,即指人们对现存的或可能的事物、观念等的正确性和正义性的坚定不移的确认和笃信。
  
  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蒲松龄有一句话说的好: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二百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何等的不懈追求,何等的苦心人。这句话也注定成为千万有志者的励志名言,成为不朽动力源泉。也许此刻,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在迷雾中徘徊,人生目标何在,理想哪里去了?因为理想总是可望不可即,如天边的这道彩虹,用美丽诱惑着我们,却永远无法触碰。
  
  提到信仰,也许你会想,那是一个富有政治、哲学色彩,分外高贵的词眼,让普通人高不可攀。其实,这个世界无论是宗教信仰者,还是无神论者,只要是一个灵魂健全的人,总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信仰,只是有的行动没有冠于“信仰”的帽子。有时信仰,看起来并不高高在上,而是那么很朴实,宛如平常一首歌,其实包涵着向善积德的传统,这种传统美德,就是千百来千锤百炼形成的民族信仰之魂。
  
  由此可见,信仰如同浩渺星空中的北极星,众星围绕,是我们生命的方向;信仰是熊熊燃烧的烈火,不论何时,都给予我们战胜一切的力量;信仰是清泉,不论我们如何不利,他总能将我们的心灵净化。
  
  那么,做人应该拥有一颗信仰之心的内涵有那些呢?个人理解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
  
  信仰之心是一种崇高境界。
  
  庄子说:“径路绝而风云通,人力穷而天心见”。没有信仰、没有韧性,绝不可能达到此境界。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代替信仰或信念,代替韧性。聪明不能,因为世界上失败的聪明人太多了;天赋也不能,因为没有毅力、韧性的天赋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信仰是人生的定力。社会像大海,人生像一叶小舟,在颠波动荡的生活海洋中,人如果缺少一份定力,就像船没有锚一样,随着漂泊而找不到自己的港湾。人,无信仰则无魂;人,无信仰则无向;人,无信仰则无品;人,无信仰则不立。信仰,如生命之火炬,长明不熄,奋进不止;如海上之灯塔,长亮不已,光照航程;如奋斗之旗帜,迎风飘扬,指引方向;如高山之壮观,基础固,不动摇。一个人坚定信仰,就能矢志不渝,自强不息。
  
  对于宗教我并不推崇,但也不反感。我始终认为一个事物只要能引导人们遵循幸福的方向,那么不管她以何种方式存在,都值得尊重。事实上,信仰并不等同于宗教,她不是表面口号,也不是清规戒律,她不依赖于物质,也不拘泥于形式,她不靠制度规范,更不靠强制力保驾护航,她必然是一种自主的意识,自觉的行为,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信仰所以能为人提供精神动力,主要在于:一方面,信仰能为信仰者提供自己行为道义的合理性。在信仰的鼓舞、指引下,信仰者认为自己的行为在道义上是合理的、正义的,就会理直气壮,无所畏惧,从而产生出巨大的精神动力。
  
  信仰之心是一种终极追求。
  
  有了确定的信仰,也就有了确定的价值和确定的人生目标。确定一种信仰,实际是为自己树立了奋斗的价值目标。信仰有科学信仰、宗教信仰、日常生活信仰、哲学信仰之别。可以说人类是靠信仰生活的,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它规定着人的生存境界。信仰,它从生命的意义上表征着人类从有限对无限的追求。
  
  对于终极的关切,对于人生根基的寻求,对于无限和永恒的依托,无疑构成了信仰的最本质的,最内在的和最高级态的特征,有人称这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信仰,是的,不管是科学还是宗教就是依托这种本体论上的精神支点,去关切去信仰无限的存在,从而构成了对宇宙的形形色色的终极信仰。是我们的世界充满着终极实在,是我们的生活充满意义。
  
  信仰意识到生命得自存在源头的无条件惠予,因此会有一种真诚的感恩心态,尊重生命,待人谦和、理解和同情人存在的痛苦,有分寸、能包容、好学不已,不会陷入不知以为知、不能以为能的愚昧与狂妄,也不会形成那种在低中层信仰者中很常见的对非信仰者的居高临下的心理傲慢。
  
  对科学或宗教的意义与实在的怀疑与反思最终消灭了科学和宗教的话,那我们的生活和人生便顿然失去了一切。换句话说我们的怀疑也是追求一种确定性,怀疑也是为了满足我们的确定性信念的追求。对自然和人生的追求中,赋予自然和生活以确定的意义,神学、哲学、科学都源于人类探索"存在的意义",源于人类的"终极关怀",而这种终极信念的确定性追求便开创了人类的文明。
  
  信仰之心是一种无形力量。
  
  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是支撑人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源泉。一个有信仰的人是一个有追求的人,时刻哟种无形的力量支撑着自己往前走。人的胜利,不见得属于强者,但或迟或早,那相信自己能成功的人必能成功。有了信仰,前方的路就不会再迷茫;有了信仰,前进的路中就不会再孤单;有了信仰,就有了翅膀,坚定得向着未来飞翔……
  
  信仰是一种力量,无形的但足以震撼世界的力量,谁拥有了这种力量,谁就拥有了奇迹,就拥有了主宰胜负的最后底牌。心中若有一个信仰,人需要兼具开拓者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勇气;心中若有一个信仰,人就需要准备为信仰付出一切的精神,舍弃一切的勇气;心中若有一个信仰,人就需要储备实现信仰诸多条件,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心中若有一个信仰,人就不能光凭理性思考和期盼,必须付出一切努力,才能实现理想和愿望。
  
  在我们的生活中,信仰就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人有过坚定不拔的时刻吗?人有过执着不放的事件吗?如果有过,人一定能体会这种感觉。信仰不一定是神,不一定是佛,它可以是任何无形的力量,或远或近,但是只有我们的心灵能够感应到。由此可见,信仰,让我们在别人迷茫时清醒,在别人犹豫时坚信。坚定的信仰会激发出巨大的热情和创造力,因为它是一种精神支柱,是一种精神动力。
  
  信仰之心是一种精神托付。
  
  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人作为高级动物,总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古代“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的传说,遍及欧美的教堂、中国的庙宇,都蕴涵着人们的信仰。
  
  丹麦哲学家基尔凯郭尔认为,人生有三个状态、三个阶段,一是审美,获得感官需要,而仅此则摆脱不了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二是道德,体验善恶、苦乐,追求善良、正直、节制,仅此则只是个“好人”而非“完整的人”;三是信仰,有信仰者就会超脱世俗功利,利他助人、奉献社会。当然,基氏把信仰托付给神灵,我们则托付给科学。恩格斯把理想誉为“有机物最高产物”。
  
  人有了信仰,就是有了精神力量。如果信仰是崇高的,人就会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人,不断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塑造一个美好的社会角色。如果信仰是偏差的,那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就是扭曲的,这样的人也会为他扭曲的信仰做出疯狂的举动,从而危害自身、危害社会。
  
  人,选择信仰很艰难,坚守信仰更艰难。难就难在,信仰是由不同阶段的目标连接起来的,在实践过程中要经历许许多多的挫折、失败、磨难与考验。坚守信仰往往比坚守生命更不容易做到。生命真正需要的不仅仅只是物质上的满足,也不是一些看似简单的精神层面上的富有。人真正恐惧的应该是灵魂深处的孤独,人真正渴望的应该是一种真实的依靠。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有八九,每一个过得如意之人往往是不懈追求换取的。听一首歌,就会觉得天籁之音难寻,可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属于你自己的天籁之音,或许只是一个片段,一个声音。
  
  信仰之心是一种理想追求。
  
  信仰和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互关联和支配作用,精确地标定着人类的理想追求、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有人说“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则是很可悲的。”什么样的信仰决定和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树立起广泛共识的崇高信仰,并不断校正和引领着价值观的正确方向,则是每一个社会人所应执着追求的。
  
  一个人的信仰和人生追求,决定着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追寻什么信仰,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当一个人、一个社会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所带来的严重恶果是道德沦丧和极度的自私、虚伪、残暴。所以,信仰和价值观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是人生的必备“硬件”。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由于多元文化和思潮的冲击,很多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偏离时代要求的迹象,尤其是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了人们意识形态的异化,加之贪污腐败现象的多发频发、社会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的加大等等,使一些人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甚至动摇,空虚、自私、冷漠、愤世,浑浑噩噩,毫无理想信念。
  
  而今,如何重塑信仰,找回理想,明确人生追求,用高尚的信仰补精神之钙、养道德之血、医心灵之疾、治思想之病、培浩然正气,是我们不能犹豫的坚定选择。只有拥有坚定地信仰,理想才不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才会在信仰的支撑下自由的飞翔。
  
  文|罗文博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