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好奇心,但不要轻易批判
发表于2017-09-19 14:04 阅读(5)
保持好奇心,但不要轻易批判
作者:闫晓雨
“你知道吗?当我自己进了投资圈之后,再回头重新看当年采访那些大佬们的问题时,才明白,那些问题有多白痴”,坐在我对面的姑娘,如今褪去媒体人的身份,跨行加入了一家做VC的公司现在做投后管理,整个人看起来倒显得更平实。少了从前做主持人时那股言语间端着刺探的坏习惯,如今的她,谈笑风生间满是平衡之下的同理心。
冰小银,是我在界面时的同事,分属不同部门。
她手里有一档热播的财经类视频节目,是专门用来对话国内各大公司CEO、投资人的,当下大众叫得上名字的产品背后的大牛,几乎都上过那档节目。
从邀请嘉宾、策划选题到落地执行,冰小银单带着自己的一个实习生,几乎就把整场节目里外打点包了圆儿。小小的身子,短发,软糯嗓音发起声来大有锐不可挡的架势。做主持时,她发起的每一个问题都够分量,又恰巧相契在合理范围之内,总体看来还算是同类视频中可圈可点的模范节目,经常流连于各大视频平台的首页推荐。
可不知怎么,我看过几期,却有种不痛不痒的感觉。
太顺畅,太完美,太天衣无缝了,每一个坐在镜头面前的大佬在应对提问时,都娓娓道来,从来没有出现过面露难色的片刻。创业故事信手拈来,产品理念丝缝合扣,在越往后的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的信息传递就越找不到任何突破的空间。
这可能也是很多『内容创业』者会遇到的问题,前期新鲜、走心,后面打通了商业模式的任督二脉,就开始踏上套路这条不归路。
回头看来,冰小银对自己最不满意的地方在于:尚未全面了解,先行盖棺定论。在做这档财经节目的过程中,冰小银接触了很多创业公司的CEO以及给创业公司投资的投资人,她很简单粗暴的把她们分为两类。一类是创业者,苦逼,力博,是身处资本和市场夹缝中的可怜人。另一类是投资人,优渥,高大上,手握众多BP的绝对权力者,身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金字塔顶尖,有着高人的洞察和恢弘的衡尺。
所以每次在面对这两类人时,她都会下意识的,以自己所掌握的切入点进行采访提问。
观点和事实之间,视角和真相之间,隔着的,已经不仅仅是谈资。
今年年初,冰小银正式告别媒体,加入一家做VC的公司。置身其中和作为旁观者的角度有着天壤之别,《老子》说,信言不美,善者不辩,真实的境况往往令人更易清醒。
永远不要对这个世界先入为主。自从进了投资圈,冰小银才看到那些所谓高大上的投资人背后的苦恼:苦苦在一堆形式化的计划书中甄别产品、帮创业者找团队找资源找办公地点,就差雇个保姆24小时待机服务,撕逼是常有的事儿,因为意见不合而一拍两散的故事早已屡见不鲜。
“原来,投资人根本就不是我之前想象中那样子……”
在华美包装下的投资圈里,创业者和投资人并不是单纯甲方乙方的设定,大家不过都是这个时代用来粉饰社会阶层的一个幌子,该实打实做的事儿,谁都没得跑。
我很喜欢的香港作家马家辉,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大学里做讲座,所述之言无人质疑,所问之题同样也无人敢敞开坏去回答,同学们习惯了在课堂上以接受和学习的姿态出现。这天,马家辉在讲课过程当中提了一个问题,照样回答者寥寥无几,正当教室里被百无聊赖这种奇怪气氛充斥着的时候,马家辉突然蹲坐在了地上,开始抬起头,仰望面前的同学,并诚恳邀请他们发言。
“可能因为我站你坐,这种相对位置令我变成“权威”,你们便不敢表达意见,或只愿被动的接受意见。
现在,我蹲着了。
你尊我卑,你们才是权威,你们拥有了“身体位置”上的话语权。那么请吧,请放心说话。”
在读到这段故事的时候,我的内心非常震撼。关于『站在什么位置上,能看到什么,能说什么话』,这是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仔细思考的问题,马大叔能如此通透的解释出来,实属玲珑剔透。
当我们今天放肆发表一种观点的时候,应该思考,但不仅限于思考的有:观点的来源、观点的去处、观点所造成的影响,和能够支撑起或毁灭掉它的衍生细节。看待事物,不应该只去观察它和自己的关系,也要学会打开视角,从不同的逆向的理解方式去走近真相。
不要点开一个人的朋友圈,就断言人家的性格三观。
不要看到一个职业的形式,就妄图推测出整个行业的链条运作。
不要追上一个新闻的热点,就整天跟风刷屏,全然不去试着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语言的叛乱,观点的喧哗,都太容易混淆时代本来的模样。
事实上,我们所接受到的表面信息,不过只是这真实世界的冰山一角。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叠加的社会角色,一个好老师可能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一个优秀导演可能不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一个看起来酷酷的少年可能很脆弱,一个人人都骂过街老鼠的死小偷可能会在深夜里帮老人捡塑料瓶。
保持好奇心,但不要轻易批判。
对于没有经过全面了解的人、事、职业、现象,学会换位思考,这是起码的尊重。
作为写作者,这更是起码的职业道德。
分清楚自己是想要记录,还是分享,是极其有必要的。记录和分享二者本身的切入点不一样,记录是时间轴上单线条的轨道,诚实,朴素,清汤寡水,供养出的情绪只需输送给自我。而分享是需要回应的,是含有引诱行为的夸张,最终形成能够引起外界共鸣的闭环链条。
这天下午,我和冰小银在咖啡馆里聊起这个话题,唏嘘之间,不免感叹于碎片化媒体内容上的剑走偏锋——盲从,煽动,以过激的情绪化去操控舆论导向,这就是可悲的现状。
近半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我”到底想写些什么样的内容,在这个流量为王的年代里如何保存独立性。这个话题,也和身边各行各业的朋友都有聊过,最终大家把它总结成了四个字,好的内容。可是,什么内容才是好的内容?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
直到周六晚上回到家,坐在电脑旁前,我写下这两句不置可否的话:
好的内容,不含作秀色彩。
好的内容是有能量的,无论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抑或是其他的一些什么,但终归能够客观作用还给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