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中最适合的距离是什么?
发表于2017-11-20 08:46 阅读(2)
感情中最适合的距离是什么?
昨天,闺蜜F问我,如果一个原来关系很好的朋友,你发信息给他他基本半天才回,并且只是浅浅的一问一答模式,是不是说明你们已不再是好朋友了?
我立刻追问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F和这个男生因为工作原因认识,因为一次相谈甚欢而惺惺相惜,结为知己。因为大多数时候,双方都身处异地无法见面,所以基本用电话和微信维系着感情。偶尔能见面的时候便是惊喜和珍惜。
F说,这样的异性好朋友最美,因为有适当的距离,安全不越界,忽近忽远令人着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互相成为对方精神上的寄托。她遇到了事情,首先想到找他帮忙;他难过了,也会向她倾诉。双方都自然而真心地相待。若要从谁主动联系对方多算是更为用心这个角度去评判的话,那是他。
去年七夕,他从远方开了七个小时的车来到F身边,想和她共度七夕。不料,F坚信距离产生美,拒绝了和他的见面。他一个人孤寂地待了一晚,第二天失望地走了。
也许是没有得到的遗憾会让人更加想去抓牢这份感情。自回去之后,他和F联系地更为频繁而密切。这一度让F甚为感动,愿意和他在一起的念想也越来越强烈。不料,如此的甜蜜持续一年多之后,开始慢慢走向下坡。
这半年多以来,他主动联系的次数大大下降,并对F的信息回复地远不如从前及时和有深度。此时,F开始失眠,脑袋一片空白。
是不是他找到了代替我的那个人?F问我。
我摇了摇头,无法回答“是”抑或“不是”。
因为在异地,距离太远,现实中的情况无从把握。你想通过电话和微信消除现实距离,只能靠双方不停脑补的想象。如果没能共同经历一些事情,再深厚的情感也抵挡不了时间对曾经共同拥有的侵蚀。就像为什么网恋往往见光死,即使在一起也维持不了太久。因为幻想越多,到时候真正呈现在对方眼中的差距就越大,心理落差也就越大。
所以,你说彼此知道对方很多事情,但你通过电话和微信所了解的事情只是参杂了对方主观的某一面,并不能还原整个事情真相。每件事情都只能了解某一面,你又怎能在整个大背景下做到所谓的“了解”对方呢?
当然,你要说,距离产生美,你说我要是什么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到,就失去了美感。无可厚非,就像为什么很多恋人变成夫妻就不管不顾,上厕所不关门,不洗脸不梳头,整天唠唠叨叨相互指责,没有了距离也就失去了美感。就像为什么宋美龄不管何时何地都要精心梳妆,呈现出自己文明、美丽、整洁的形象,这样的美感能让人觉得自己时刻被尊重,被珍惜,被重视。
太近则容易情尽,而太远则容易情疏。距离就像是一个若即若离的影子,首先它必须存在,但至于何时拉长,何时缩短,便取决于每个人内心那盏智慧的灯光。我们不能否认这世上不乏有大批异地多年终成佳偶或者尽管异地感情却永久持续的美丽故事。只是,相比处于同个地方的有情人而言,不仅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成本去维护,更需要自我提升和自我丰富,用独立打败因空间距离而附带产生的惶惑不安和揣度猜忌。
刘若英在40几岁终于迎来了爱情,与一年见不到几次面的钟石步入婚姻殿堂。婚姻中,也是经常大半个月相互见不到面,彼此感情却一直有增无减。她说,这样的距离刚刚好。因为她不仅可以将单身生活打理地很好,也能通过唱歌、写作、演戏等丰富的方式充实和提升自我。大抵成熟的人更注重一份感情的内在品质,而不在意形式如何。他们不必去问对方在做什么,与什么人在一起,有没有想自己。因为寄托其实不在任何人身上,而在于自己。
回到闺蜜的问题上,为什么要用谁先主动联系作为评判谁用心多的标准呢?对方一直主动,也终有疲惫的那一天。热情是消耗品,并不能源源不断地输出。如果对方的主动和热情没有赢得你相应的反馈,能量便不能守恒,失去也就不再回来。当你耗尽了对方的热情,才意识到他真的心里有你,此时,打了时间差的反馈让热情恢复地力不从心。所以常常有人充满遗憾地说,感情来的时候我没有好好珍惜,等我好好珍惜之时,它又走了。
说到底,又是距离的问题。此时的距离,不仅过分地存在于空间中,更过长地存在于双方的心内。
你们原以为走近了彼此,实际上,相隔十万八千里。试问,你真的了解他渴望的东西是什么吗?在他需要你的时候,你是否充分满足了他?在他已经习惯没有你的时候,你的满足是否变得有些多余?进而反观,你又为什么要将寄托放在他的身上。如若他已不再需要你,成全他便是。
人们常说,一份好的感情,应该不冷不热,与体温一般,融于血液,为双方提供生活的勇气与信心。双方不必太费力,却相伴共同成长,回头发现,共同的经历淡淡的,久远飘香。
然而,说得容易,却难得遇见,且难以持续。
所以,人生的所谓寄托并不能强行加于任何一个外人。因为没有人可以完全懂你,除了成熟了的你自己。人要不断历练,不断总结,不断感悟,也许才能趋于成熟。在通往成熟的道路上,练就独立的人格,坚强的内心。兴许,只有这样,你才能把握好感情的距离。因为,此时的你会明白,缘分本应该托付于光阴,不强求不期待,是最好的姿态。
作者:袁筱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