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认知局限,限制了孩子的人生
作者:清辞01
认知局限,令许多家长用已知限制未知
今年过年,见到表弟。
这个表弟小时候特别聪明,所以被亲戚们寄予厚望。上二年级的时候,他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婶子给他报了书法班学习。
小时候,我和他玩得特别好,每年暑假都会去他家,他写的字,虽然和大师笔法无法相提并论,但笔锋、笔力、一撇、一捺都有板有眼。
他上四年级的时候,参加了全市的书法比赛,取得了二等奖。
表弟对书法非常热爱,小小年纪,自己上课,从未有一节缺席。但是,六年级的时候,婶子不让他学了,原因是书法会影响学习。
婶子逼着他读书,考试。但是表弟的兴致却一天不如一天,成绩也一天天下滑。初中、高中,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去年表弟考大学,成绩非常不理想,我给他打了个电话。电话时长一个小时十二分钟,他对我说:
姐,那时候如果我妈没有逼我放弃书法多好,我一直都记恨这这件事,没有书法,我对所有课程也提不起兴趣。
婶子以为:读书就是一切,考上大学就是真理。
表弟认为:我爱读书,但我更爱书法。
傅盛将人的认知分为四个层级: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大部分的成年人都处于第一层,而大部分的孩子却处于第四层。
每一代人都有那一带的认知限制:偏差性,局限性,失时性。
三婶只看到了读书上大学这一条路,却没有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
而表弟,一位极具书法天赋的少年,就这样被生生扼杀。
曾经认为网瘾少年无可救药,但善加引导,也许就是一位计算机天才;
曾经认为网络小说毫无营养,但加以利用,也许就是一位写作大师;
曾经认为唱歌跳舞不务正业,但给予空间,也许就是一位艺术大家。
这就是家庭教育的传统模式:用家长浅薄的已知,限制了孩子无限的未知。
02
用已知限制未知,令孩子失去思考的能力
小米妈妈拿着一张画纸向我炫耀:“你看,我女儿画的猫咪,漂亮吧。”
我看着画纸上那只头儿圆圆,耳朵尖尖的猫咪,觉得我们曾经见过面。哦,对了,就是在那本《少儿简笔画速成》中,我小的时候,也曾经受过这本书的“洗礼”。
小米今年4岁了,是公认的画画天才。
画电视,她知道“大方盒,小方盒,一横线,架座桥。”
画手套,她知道“两横线,连起来,一大弯,一小碗。”
画树木,她知道“地上一颗小树苗,迎着太阳长得快,绿绿叶儿随风摆,红红果子真可爱。”
我低下头问她:“你见过真正的猫咪吗?”
小米说:“见过。”
我问:“那你有观察过猫咪吗,比如认真看看它的脸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爪子是什么样子的,它睡觉的是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小米眨眨眼:“没有。”
我问:“那是谁教你画这么多东西呀?”
她说:“是妈妈教我的,妈妈说画画就是这样的。”
小米的现在,就是我的过去。曾经被很多阿姨称赞的画画天才,现在居然连最简单的东西都画不出来。
因为,我已经被书中固定的公式锁死了,只会模仿,不会创新。
传统的家长,已经习惯于将自己摆的高高在上,希望孩子用我们希望的方式去学习和生活。
于是,我们将我们原来的认知,强加在孩子身上,让他们渐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沿着固有的道路,亦步亦趋。
03
自己的已知,令孩子失去探索世界的勇气
不可否认的是,将固有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能。
但现实的状况是,我们不仅想将本领传授给孩子,而且想将我们的思想也灌输给他们。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就算是比孩子多活了二十多年,谁又能保证看懂这个世界呢?
有位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将五只猴子A、B、C、D、E放入笼子里,笼子上方挂着一串美味的香蕉。
但是,科学家设计了一个装置,只要任何一只猴子靠近香蕉,五只猴子都会被强力水柱喷洒。所以猴子们只能望着香蕉垂涎欲滴,但谁也无法靠近。
随后,科学家将猴子A抓了出来,放入了一支新的猴子甲,同时将强力水柱关闭。
猴子甲看到香蕉,正要去吃,结果原来的四只猴子便扑过来痛殴,于是猴子甲也只能望蕉兴叹了。
科学家有一次换出了猴子B,放入猴子乙,于是故事重演,想吃香蕉的猴子乙被四只猴子痛殴一顿。
科学家一次将猴子A、B、C、D、E换成了甲、乙、丙、丁、戊,五只猴子望着香蕉垂涎,却谁都不敢靠近。
他们只知道不能碰香蕉,却不知道为什么不能碰香蕉。
孩子1岁,不停扔东西。家长想,孩子怎么这么调皮,就不再给他东西玩,于是,孩子错过了探索世界的第一步。
孩子3岁,脾气见长。家长想,不能再惯他了,就不断训斥孩子。于是,孩子错过了建立自主意识的第一步。
孩子6岁,上学但成绩不理想。家长想,你要多读书,来妈妈帮你辅导。于是,主动学习变成了被动学习,孩子从爱学变成了厌学。
很多人,就像是后面进去的五只猴子一样,知其然,却不知所以然。
因为他们被迫按照已有的经验去生活,虽然安稳,却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勇气。
04
用已知限制未知,使孩子失去了竞争力
在许多父母的认知里,“稳定”是第一要务。
在我准备辞工创业的时候,我家七大姑八大姨都劝我:“你的工作很稳定呀,你干嘛要去受那份罪?”
他们不求大富大贵,也经受不起大风大浪,于是把“稳定”当做人生的最佳标配。
当老师、当公务员,进国企,是最受人尊敬的,下海、打工、创业,千万不要。
于是,一个又一个年轻人,在父母的强迫之下,丧失了斗志,也丧失了人生拼搏的资本。
罗振宇在《这一代人的爱与怕》中讲到:
过去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悲哀是,从小压制孩子的兴趣,从小按你所规定的,你认为正确的方式,让孩子去成长。当他成长到一定的时候,你束手无措。
要知道,孩子不是在你出生之后很多年才出生的人,孩子是在你死之后会活很久的人。
而且那个很久是一个变动比今天还要迅速的时代。
我们的父母的最大任务是在我们闭眼之前,在今天就帮孩子打好基础,走好剧烈变化的生命变化的余生。
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剧烈变化着,用我们固有的认知强加给孩子,只能让我们离这个社会越来越远,越来越跟不上它的步伐,最终输的一败涂地。
05
不用已知限制未知,就要做学习型父母
家长习惯用已知限制未知,最大的原因就是:认知的局限性。
想要突破障碍,方法也许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做学习型父母。
S小姐是我大学时的好友,记忆中的她聪明漂亮又可爱。但自从四年之前她结了婚,我们之间的联系就少了。
三年前,她生了个女儿,我去看望她。哪里还有半点之前的模样?脸蛋浮肿、身材发胖、面容憔悴、衣着邋遢,跟我说话时总是唉声叹气地说:
带孩子太累了,而且她一点也不乖。
我们的聊天没有进行很久,我不知道如何回应她对孩子和老公的吐槽,她也无法切入我的职场人生。
几个月前的同学聚会,我又见到了她,身材窈窕,妆容精致,笑容灿烂,像是变了个人一样,令人惊艳。
我问她:“一年多没见,怎么变漂亮了这么多?”
她说:“因为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做个好妈妈。”
是啊,这一年她的朋友圈风格完全变了。从以前晒孩子、吐槽老公变成了晒书、学习和旅行。变得越来越开朗,越来越阳光。
从前的抱怨和吐槽改变不了任何事,当我越来越伤心和抓狂的时候,我见到了另一个妈妈,和我一样有一个一岁多的孩子,有一个以事业为重的老公,但她的状态和我完全不一样,乐观开朗又阳光。
我问她,你是处理家庭关系的,她对我说,没有其他秘诀,必须不断学习。
S小姐于是开始把养娃当成乐趣,她学了营养学,给孩子配出美味又漂亮的饭菜。
她学了英语,跟孩子玩英文游戏。
她还练习瑜伽,经常来个亲子互动,即带了娃,又健了身。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孩子懂得并不少。
他们来到世界上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而我们如果停留在过去的认知层面,就会越来越落后于时代。
有一天,你的孩子会发现,为什么我的妈妈越来越笨,知道的越来越少了?
其实,不是妈妈越来越笨,而是在所有人都进步的时候,一些妈妈选择了原地踏步。
查理·芒格曾说:“你们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光靠已有的知识,你们在生活中走不了多远。”
做一个学习型的父母吧,把孩子当做自己的老师,把每一天当做新的一天,把每一件事当做新的事情去对待。
不要固守成规,用自己有限的已知,限制了孩子无限的未知。请拉起孩子的手,和他一起进步。
作者简介:清辞,富书签约作者,有着两个宝贝的90后宝妈,在瑜伽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十年有余。瑜伽、跑步与写作的忠实爱好者,坚持每月读书五六本,写作十来篇。人生信条是低成本做人,高逼格做事,简书@清辞轻词。本文首发爸妈内参(ID:shenduwenhua),转载请加微信:fushuna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