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养生大法,学会了这个就可以长命百岁了!
《易经》是我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部巨著,我们熟知的《黄帝内经》其理论体系和中医方证瓣治体系,都是在易经思想方法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易经》也成为医家必读之书,中国一代大医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医“,充分说明了《易经》对中医学重要影响。
《易经》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是从阴阳来的,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太极图就是阴阳运动的缩影。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都是来自于这张太极图。
在养生学方面,《易经》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理论,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点,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来看一下《易经》的养生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易经》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象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人和天的和谐度越高就越接近至善。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顺其自然,因天而序。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四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阴阳气化。
人为什么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呢?因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是相应的。所以,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就必须知道阴阳气化的规律。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包括脏腑平衡、寒热平衡、气血平衡。阴阳平衡要做到气血足、五脏安好。
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易经》又发展出了五行学说,也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相生相克,反映在我们人身人就是在我们人体里实现一个内循环,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做到高速旋转,生生不息。这也就是我们人体的发电机。同时人体还有一个制动系统,那就是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见图:
如果相生不够,人就处于虚的状态,如果相克不够,人就处于燥的状态。比方说心就象是你看见的火一样,火具备什么性质,心就具备什么性质。他们的属性是一样的。你如果想对心实施管理,你就可以按火的办法进行。火的性质是温暖的、跳动的,如果心符合火的属性就是正常,违背就是疾病。我们的管理就是把违背的调成属于就是成功了。比方说心脏的收缩力够不够?血液的流动性好不好?心火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火大心焦,火小心衰。
木的性质是舒展的、条达的,不受压抑的,这也就是肝的属性。自由伸展就是正常,违背是什么?就是压力。所以肝最讨厌压力。肝是解毒器官,本来应该是自由舒展的,但由于受到了压力的污染,我们的血液就出现了问题。
土的性质是厚重、承载、贡献,这也就是脾的属性,脾是消化吸收器官,脾如果出了问题,偏离了土的属性,如消化不良、腹泻等,脾就不再吸收贡献了。
金的性质是冷峻、沉降,这也就是肺的属性。肺是管呼吸的,如咳嗽就是违背了金的属性,肺气应该是沉降的,但咳嗽是往上喷的,不再沉降了,就违背土的属性了。
水的性质是柔软、流动、滋润,我们的肾也应该符合水的性质,滋养万物,如果违背了水的性质,如尿糖、尿蛋白等,水就不再流动滋润了,肾就出了问题。
以上简单介绍了五行与五脏的关系,知道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通过颜色和情志来判断和管理五脏及六腑。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注重的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其四,顺其自然的养生观
养生保健的最高境界是要顺其自然,主要概括为四个自然:顺其基因自然、顺其地域自然、顺其季节自然、顺其体质自然。养生能懂得顺其自然,才真正开始接近天地。谁离天地越近,谁就能更多地获得天地的滋养。人生于天地之间,顺则生,逆则亡。
此国学内容为古诗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