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苦艾
不知不觉,又来到这里。
棕红色的木门前,挂着一束早已枯黄的艾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那是去年重阳,有人用苍老枯槁的双手,亲自捆了红线挂上去的。
推开油漆斑驳的大门,整个院落——已经落满了太多名曰“遗忘”的灰尘——缓缓地静置在我眼前。
冬日的阳光倾泻而下,照在这些太过荒凉萧瑟了的景物上;空气中,隐约可见尘土在浮动。我静静地站着、看着……记得在一个暮春时节的下午,有人在这里,用她那宽厚红润的手掌将摔倒的我扶起;在一个有虫儿低语,晚风轻吟的夏夜里,那人坐在一轮圆月下,拍着已有皱纹爬上的双手,与我同唱着乡野间的童谣;在一个繁华尽数凋零的秋日里,那人站在院里的这棵树下,用干枯的双手静静地扫着地上的枯叶……
我木然伫立在这里,记忆中那双随岁月而苍老的手,与那张皱纹间满是徜徉着慈祥的脸,重叠在一起——
那是奶奶。
与一般的老人一样,奶奶伛偻着身子,腿脚不灵便,头顶花白的头发,双颊微微有些浮肿。关于自己的身世,奶奶并未过多提及,我只是听说,她原先是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地主家庭,上头有几个哥哥,她也念过两年书,后来家道中落了,父母双双亡故,落魄到不得不下地种田的地步,姊妹几个早早地就挑起了担子。
据说她所经历的那个年代,霍乱、饥荒、变革、动荡……一个民族的落魄和崛起,一路艰辛地走了过来,终于盼到一个安宁的年代,自己却早已衰老残朽。“我们那时啊,苦着哩!饿得不行时,就挖草根和树皮来吃,一双烂破布鞋从年头穿到年尾都舍不得脱,大冬天到河边洗衣服的时候啊,手都要冻烂……像你们,现在这么好命,空调也有,洗衣机也有,电视也有,我们那时,哪有这些啊。只可惜,到了享福的时候,也活不了几年喽……”奶奶常边织着毛衣,边这样感叹着,每每提起这些时,我都注意到她手上那块奇丑无比的烂疮,那是苦难在她手上烙下的印记。
常常地,我看见奶奶虔诚地跪在佛像面前,诵着“南无阿弥陀佛”等之类我不解其意的佛经,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总要独自走长长的路,去庙里上香,请求佛祖保佑。
保佑什么呢?我常常想知道。
如今,看着这栋老屋,这把落满了灰的藤椅,房前这棵相思树,门后那对老簸箕,灶下那排腌咸菜的坛子……这个院落里一切的一切,无一不同奶奶经历风雨一路走来;我霎时明白,奶奶所祈求保佑的,无非就是时代再太平一点,世道再明朗一点,一家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地生活罢了。
细数老屋里这些物品,对她来说,最珍贵的,莫过于那团枣红色的棉线和那排咸菜坛子了。每年的年头,奶奶总是要开始不停地织起毛衣来,说是我每年都在长高,大小要变着才合适,而我却老抱怨毛衣领口太扎肉,嫌枣红色太土。奶奶却总是笑笑:“要红色才好看哩!”而那排笨重的咸菜坛子,总是要等到一个晴朗的下午,由奶奶亲自搬了出来,亲自往里放了菜,用水密封好,再亲自搬回灶台底下,放好,过几天,就有咸菜可供一家人下饭。
我拾起扫帚,把屋里屋外认认真真打扫了一遍,换下了那把艾草,给相思树和同心花浇了水,便合上院门,朝屋后那片竹林走去。
记得上次清明,来这里给祖先扫墓时,我望着那一排排坟头中的两个空墓穴,竟有所怅然。奶奶说:“以后我和你爷爷死了,就埋这里。”
如今,其中一个墓穴已被用冰冷的泥土填满。我和奶奶之间,隔了一道厚重的棺木,隔了几十尺生硬的地表,隔了整整一个世界。
黄昏,夕阳的余晖浸染了半个天空,几只鸟雀鸣叫着从竹林上方掠过,晚风徐徐,竹叶“哗哗”地响起来,斜阳穿过云翳和竹叶间的缝隙,照在奶奶的坟头上。我静静地站着,敬重地、弯下腰,将这把艾草放在这位辛苦操劳一辈子的,劳动妇女的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