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枢字机仲,建州建安人。幼年时努力学习,曾以《修身为弓赋》考国子监,周必大、刘珙都对他的将来抱有很大的希望。袁枢参加礼部的考试,词赋为第一名,被调任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
乾道七年(1171),袁枢任礼部试官,又任太学录,轮对时上了三疏,一论广开言路以培养忠孝之风气,二论谋划恢复国土的万全之策,三论士大夫多以虚语欺骗上面、以侥幸获得荣利。张说从..门以节钺升为签书枢密事,袁枢正与学省同僚一起指责他,皇上虽然容纳了他们的意见,但脸色不悦。袁枢退朝后报告宰相,给他看奏疏,并说“:你不以与平庸之辈为伍为耻吗?”虞允文很惭愧。袁枢就要求出朝补外官,被任命为严州教授。
袁枢常喜欢朗诵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苦于其浩博,于是按类区分又使之贯通,号称《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到此书,上奏皇上,孝宗读后很是赞叹,把它赐给东宫,又分别赐给长江流域的各位将帅,并令他们熟读,说“:治国之道全在这里了。”
第二天,皇上问袁枢现在任何官,茂良告诉实情,皇上说:“可以给寺监簿之职。”于是袁枢以大宗正簿之职被召进宫对话,就根据史书奏言说:“我私下听说陛下曾读《通鉴》,屡有训词,看到诸葛亮论述两汉所以兴衰时,有‘小人不可以不去除’的警告,皇上的话伟大啊,永垂万世。”于是袁枢历陈往事,从汉武帝以降至唐文宗偏听奸佞,以致祸乱。并说:“本来内怀诈伪而表面上好像很诚实,阴险、邪恶而表面上好像很忠诚的人,如果陛下每天与他们在帷幄中策划大事,讨论选拔、辞退天下的士人,我担心必定成为朝廷的祸患。”皇上回头看看说“:我不至于与这些人图谋大事于帷幄中。”袁枢拜谢说“:陛下话说到这样,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呀。”
袁枢被升任太府丞。当时士大夫中颇有结为私党的。袁枢奏道“:人主有偏爱派别的心,那么就会有大臣结为朋党之患。近年有人说陛下宠爱任用武士,有厌恶、轻视儒生之心,对大臣们猜疑,亲近、信任左右侍从,宫禁内的人代行国家大事,近侍参与军国大事的策划。今天即使总揽了大权,专听偏看,还是可能堵塞明智之言,滋生作威作福的思想。希望皇上对国事的处理只能听取国人的反映,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不对左右近臣有偏心。”皇上正锐意北伐,让天下人看看他的志向。袁枢上奏说“:古代谋图敌人国土的,一定让对方看到自己弱的方面,如果陛下立志报金仇,我希望蓄威养锐,不要轻易暴露实力。”袁枢又陈述了用宰执、台谏的方法。
这时有议事者想限制宗室应举锁试的数额,限制添差岳祠官,减少大臣们的荐举,定下文武大臣任子数目,严格特奏等级,推迟郊礼的年份,延缓科举的期限,袁枢说:“这都是近来不关大局的议论,人君要以天命为准则,不可实行这些措施。”于是上疏抗议劝皇上以大局为重,以保存国体。
袁枢兼任国史院编修官,被分配修国史传。章..家因与他是同乡,婉转地请袁枢文饰其传,袁枢说:“子厚这宰相,辜负国家欺骗国君,我为史官,记史不能隐瞒事实,宁愿辜负同乡人,不可以对不起天下后世大家的议论。”当时宰相赵雄总管史事,见到袁枢说:“无愧于古代良史。”
袁枢任工部郎官,历升吏部郎官。两淮干旱,皇上令袁枢巡视真、扬、庐、和四郡。回朝后陈述两淮的形势,说:“两淮坚固那么长江可守得住,今天只知道防备长江,不知道保住淮河,置重兵于江南,把空城放弃在淮河流域,这不是警惕不测事件的做法。瓜洲是新城,专门为退保之地,金使路过对其指点、议论,淮人听说感叹不已。谁为陛下定的这个策略?”
袁枢被升为军器少监,任命为提举江东常平茶盐,改知处州,到朝廷奏事。袁枢出使两淮回到朝廷回答问题,曾说:“朋党互相依附,那么大臣的权力就大,言路被堵塞,那么人主的势力就孤单。”当时宰相不高兴。到这时又说:“威严、权力在下面,那么君主势力就被削弱,所以大臣逐除台谏以蒙蔽君主的聪明;威严、权力在上面,那么君主势力张大,所以大臣勾结台谏来阻挡天下的公正意见。今天朋党的故交还在,台谏之官没正明纲纪,言路将又充满棘荆了。”
袁枢被任命为吏部员外郎,升为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因为产业之事下大理寺狱,殿中侍御史冷世光收取重贿包庇他,袁枢把此事弄清楚上报皇上,人们认为很危险。皇上听后大怒,立即罢免冷世光,以朝臣之职弹劾御史,实是从袁枢开始的。皇上亲自写诏书任命袁枢为代理工部侍郎,仍兼国子祭酒。袁枢因为论述了大理狱案请求外官,于是有让他赴郡任职的命令,不久贬了二级,前面的旨令停止未发。光宗即位,袁枢被收叙任用为原来的官职,提举太平兴国宫、知常德府。
宁宗登基,提拔袁枢为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濒临大江,每年田地遭到大水冲击,百姓无所依托。楚国故城楚观在这里,袁枢把它作为房舍,移民居住,以备难以预料之患。袁枢率民种树数万棵,以捍卫堤坝,百姓获得实惠。不久袁枢被台臣弹劾罢官,提举太平兴国宫。到这时袁枢三次主管祠观,极力上书请求退休,自比为疏传、陶令。开禧元年(1205),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从此闲居十年,著《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中。
李椿字寿翁,洺州永年人。父亲李升,起家于进士。靖康之难时,李升为保护其父,以致背部受刺,与长子一起死亡。李椿年纪尚小,他用稻草包起灵柩把它停放在佛寺里,深挖墓穴而葬并细细地记下位置;李椿侍奉着继母南迁,尝尽了千辛万苦,竭力奉养继母。因为受父亲的恩泽,李椿被荫补为迪功郎,历官至宁国军节度推官。李椿整治豪民利用伪券占田,归还了陈氏的田地,李椿治政才能精湛,得到人们的称赞。
张浚召李椿为制司以备差遣,常常让他跟随自己。李椿奔走于淮甸,安抚流民,安排屯田、戍守之事,考察庐、寿二州军情,察看山水险要之处,周密详细、精心策划,对张浚的帮助很大。
隆兴元年(1163)春,诸将领有北伐的意见被报告给皇上,此事下到督府讨论,李椿正奉命到巢州,他立即写奏记给张浚说“:复仇伐敌,是最合乎天下人心的,此提议不是出自督府而出自诸将口中,况且我们藩篱不坚固,储备不丰裕,将虽多但无才能,士兵弱而且未训练,意见又不统一,即使夺得了土地,未必容易守住。”结果朝廷派兵出征没有成功。
张浚曾感叹真正有才能的人难发现,李椿说:“怎么可以严重地诬蔑天下没有人才,只要不讨厌逆耳之言而甘愿退让,那么他们很快就肯来了。”张浚又拜官右相,李椿知道此官不可做,劝他离去。第二年春,张浚离开朝廷去视察军队,李椿说:“小人之私党已经胜了,你无故离开朝廷,必定危险。”李椿苦苦地重申以前所说的话。张浚决心已定,而自以为宗臣应承担国家的重任,不忍心辞去职位,不久果然被罢职。
李椿被分配监管登闻鼓院,心中有所不悦,请求回去任廉州通判。未等上任,召他对话,任命他为鄂州知州。李椿请求推行垦田政策,恢复户数达数千,旷土大辟。
李椿改任广西提点刑狱,对讼事没有结案的,一概加以解决,释放了有疑问的犯人数千人。李椿奏请罢除昭州金坑,禁止官吏不得买南方来的货物。李椿改任湖北漕官,适遇荒年,官府强迫百姓赈荒卖粮,并压低收购价格,结果官府米未收到,百姓更加缺乏粮食。李椿减去百姓被强行卖粮的数额并又不限止价格,不久运米的船汇集湖北,粮食的价钱也降低了十分之三。李椿每次巡视部属,考察刑政,必定提前警告官吏准备好各州县应当问的事并记在纸上,李椿独自前往,所到之处叫来官吏士兵以供使唤。凡是按惯例赠送给他的东西,他一概不受,言官请求把他出行的方式、做法作为范例推广到各道。
李椿被召为吏部郎官,他论述广西盐法,孝宗同意他的意见,于是改变了盐法。李椿拜官为枢密院检详官。一小官吏拿着南丹州莫酋表,请求从宜州买马,通过签书枢密院事张说上奏皇上。李椿说“:邕州远宜州近,所以易地购马,难道这里面没有其他用意?今天莫氏正横行,怎能说这事是因为距朝廷地理的远近呢?小吏妄自所为,将会引起边地灾祸,请求按法律论他的罪。”张说大怒,李椿于是请求去职,皇上安慰他要他安心任职。
李椿升为左司,又请求朝外职,皇上于是任命他为直龙图阁、湖南转运副使。他请求十三件事,同一天得到批准,这些事中大的方面是减去桂阳军月桩钱一万二千缗,减少百姓以税折银之价值,百姓把此事刻在石碑上以示纪念。
李椿拜官司农卿。李椿统计大农每年需米一百七十万斛,而省仓观有米仅够一二个月的支用,就感叹地说:“这真是所谓的国将不国了。”于是竭力请求每年储备二百万斛粮食作为一年的储蓄。
朝廷选拔临安郡守,李椿在候选之中,执政中有人说他对人不会委曲求全,皇上说“:我正想得到这样的人。”于是李椿兼任临安府知府,执政三个月后,最终由于权贵、皇上的亲宠感到不便而去职。李椿在朝廷时,遇到事情就说,执政所以对他不满。等到这次轮到他回答皇上提问时,又说:“国君以刚强、稳健为本而以诚敬为公,大臣以柔顺为本而以刚中为用。陛下得到了诚敬之道,就可用以行刚强、稳健的德行了。在朝廷的大臣中,没有看到能以刚守柔而事奉陛下的。”执政非常不高兴,让李椿离朝任婺州知州。
正遇皇上诏令买牛筋,共五千斤。李椿奏道:“一条牛的筋只有四两,要买五千斤牛筋,这就要杀二万条牛啊。”皇上顿悟,收回前令。
李椿拜官吏部侍郎,又极力说宫中宦官太兴盛,他说:“自古宦官的盛衰,关系国家的兴亡。宦官刚兴盛时,开始人们害怕他们,等他们更盛时那么人们憎恶他们,宦官兴盛到了极点就会群起攻之了。汉、唐之事不用说,靖康、明受之祸距今不远,一定要对他们加以制裁、限制,不让他们达到极盛程度,那么国家可以免去以前出现过的灾祸,宦官又保住了他们的富贵。除了朝廷规定的宫廷戒规之外,还不能让他们干预其他事,严禁士大夫、兵将官与他们交往勾结。”皇上听到靖康、明受之祸的话,皱眉很久,说:“我年幼时也听说过这件事。”于是收起李椿的奏书于袖中进殿去了。最后李椿急切地说:“应当预备边境的储备,如果想保住淮河,那么楚州、盱眙、昭信、濠梁、涡口、花靥、正阳、光州都不可以不守护;如想保住长江,那么高邮、六合、瓦梁、濡须、巢湖、北峡也是要地。”
李椿因病请求管理一祠观,未得到批准,李椿当皇上的面更加极力请求,于是被拜官集英殿修撰、宁国府知府,后改为太平州知州,皇上还赐给李椿尚方制造的珍剂。李椿到达太平州后,极力图谋上流的防备,请求选将加以训练,准备好船以备急用,往北可以支援东关、濡须,往南可以接应采石。
李椿六十九岁了,他上书请求告老,最后以敷文阁待制之职退休。又过了一年,皇上考虑到湖南兵役的余波,想加以镇抚,认为李椿忠诚可靠,命他为待制显谟阁、潭州知州、湖南安抚使。李椿多次推辞没有批准,于是勉强动身,到湖南后就抚绥凋敝,使其呈现出兴盛时一样的气象。李椿下令恢复酒税法,发放仓中粮食并劝说人们有天相济,不用担心,又蠲免租十一万,卖常平米二万,使几万人得以生存。
潭州新建飞虎军,有人以为不合适,李椿说“:长沙一个都会,控扼着湖、岭二州,镇抚蛮族瑶民,二十年间,大的变乱有三起,怎么可以没有一支军队呢?况且已花费县官缗钱四十二万,怎么可以废除呢?关键在于如何驾驭它而已。”李椿任职未满一年,又告老还乡,被提为敷文阁直学士退休,早晨接到命令,晚上他就上船,回到野塘上养老。
李椿十五岁时为躲避战祸而南迁,贫困无以生存,不能专心于学习。三十岁才开始学习《易》,他在朝廷所说的,以及所作所为,都是根据《易》指导。李椿内心品德高尚有操守,以忠诚厚道为本,尤其厌恶佛老之邪说。
淳熙十年(1183),李椿死去,终年七十三岁。朱熹曾为他做墓志铭,说他“从反面了解得失,不假借蓍草龟申占卜”。“不阿谀主子的喜好,不求一时的赞誉”等。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他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字。十六岁时,张孝祥乡试中试,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绍兴二十四年(1154),张孝祥参加廷试考到第一名。当时策问师友渊源,秦埙与曹冠都竭力攻击程氏专门之学,张孝祥独独不这样做。考官已定下秦埙为士人中之冠,张孝祥次之,曹冠又次之。高宗读了秦埙的对策都是秦桧所说过的话,于是把张孝祥提为第一名,而秦埙为第三名,授予张孝祥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皇上告诉宰相说“:张孝祥诗词、文笔都很美。”
开始,皇上抑制秦埙而提拔张孝祥,秦桧已经很不高兴了,后来又知道张孝祥是张祁的儿子,张祁与胡寅关系密切,秦桧一向不满意胡寅,况且公布廷试名次后,曹泳在殿廷对张孝祥拱手让礼,请求结为姻亲,张孝祥不答应,曹泳对他很不满意。于是暗示言官诬陷张孝祥有造反的企图,张孝祥被牵连,由皇上下诏关进监狱。正遇秦桧死去,皇上郊祀的第二天,魏良臣私下奏请皇上为张孝祥解除监禁洗脱罪名,于是任命张孝祥为秘书正字。过去,殿试第一名者,要次年举荐才被用,张孝祥中第只一年由此得以召用。
张孝祥首次回答皇上的提问,首先说请皇上总揽朝纲大权以使国家变得更加完善。又说“:官吏违背已故宰相的意见,一同凭借舞文弄法,陷人入罪,有关部门观望不管,任其罗织罪名陷人于罪,请令有关部门立即加以改正。”张孝祥又说“:王安著《日录》,把一时政事,做得好的就归功自己。已故宰相的专信专用,并不只有王安石。我担心所著的《时政记》,也如王安石专用自己的意思,乞求把所修订的《日历》详细审查加以改正,罢黜私家之说以垂青史。”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张孝祥升为校书郎。太庙里长出灵芝,张孝祥献上文章《原芝》,以国家的根本未立为主要内容,并说:“灵芝长在仁宗、英宗的坟墓上,可明白天意,乞求早日定下大计。”张孝祥升为礼部员外郎,不久为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
当初,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思退为宰相,对张孝祥大力提拔。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张孝祥与汪澈一同任馆职,汪澈老成持重诚实,而张孝祥年少气盛,往往凌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到汪澈为御史中丞时,他首先弹劾张孝祥奸邪程度不亚于卢杞,张孝祥于是被罢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于是汤思退的门客渐渐被驱逐。
不久张孝祥任抚州知州。他年纪不到三十,处理事情很精明、准确,州县中很老练的人比不上他。孝宗即位后,张孝祥又任集英殿修撰、平江府知府之职。事务繁重艰巨,张孝祥一一加以分析解决,知府庭上没有滞留的案件。平江府所属县中的大姓把海中利润一起装入自己口袋获得暴利,张孝祥派人捕捉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其家谷粟几万斛。第二年,吴中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赈济百姓。
张浚从蜀国回到朝廷,向皇上推荐张孝祥,皇上召张孝祥前往行在。张孝祥既然一向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况且靖康以来只有和与战两种意见,留下无穷的祸害,必须先制定自治之策来对付现在的形势。”又说“:选用人才的路太狭窄,请求广泛征择朝外有识之士以备缓急之用。”皇上认为很对。
张孝祥拜官中书舍人,不久拜官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不久又兼任建康留守,因为言官的意见改任敷文阁待制,留守之职照旧。遇金再次入侵边境,张孝祥陈述金的目的不过是想结盟约。宣谕使弹劾张孝祥使之失去职位,被罢黜。
张孝祥复职为集英殿修撰、静江府知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他治政有声有色,大有作为,又因为言官的意见被罢。不久张孝祥被起用任潭州知州,治政简明易行,不时以威力佐政,湖南于是平安无事。张孝祥恢复待制,改任荆南、荆湖北安抚使。他组织修筑了寸金堤,从此荆州没有洪水之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各种漕运的粮食。
张孝祥请求管理一祠观,后因病死去,孝宗感到十分惋惜,有用才不尽的感触。张孝祥进为显阁学士致仕,终年三十八岁。
张孝祥才智出众,文章水平超过一般的人,尤其工于笔墨,曾亲自书写奏札,高宗看了后说他:“将来一定闻名于世。”不过宋朝南迁之初,朝廷内部主要意见只有和与战二种,张浚主张复仇,汤思退因袭秦桧的意见力求议和,张孝祥出入这二人之门而持二种意见,态度不明朗,人们为他感到惋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