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梁书》列传·卷二十三

朝代:唐代 作者:姚思廉

  长沙嗣王业子孝俨 业弟藻 永阳嗣王伯游 衡阳嗣王元简 桂阳嗣王象

  长沙嗣王业字静旷,高祖长兄懿之子也。懿字元达,少有令誉。解褐齐安南邵 陵王行参军,袭爵临湘县侯。迁太子舍人、洗马、建安王友。出为晋陵太守,曾未 期月,讼理人和,称为善政。入为中书侍郎。永明季,授持节、都督梁、南、北秦、 沙四州诸军事、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加冠军将军。是岁,魏人入汉中, 遂围南郑。懿随机拒击,伤杀甚多,乃解围遁去。懿又遣氐帅杨元秀攻魏历城、皋 兰、骆谷、坑池等六戍,克之。魏人震惧,边境遂宁。进号征虏将军,增封三百户, 迁督益、宁二州军事、益州刺史。入为太子右卫率、尚书吏部郎、卫尉卿。永元二 年,裴叔业据豫州反,授持节、征虏将军、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领历阳、南 谯二郡太守,讨叔业。叔业惧,降于魏。既而平西将军崔慧景入寇京邑,奉江夏王 宝玄围台城。齐室大乱,诏征懿。懿时方食,投箸而起,率锐卒三千人援城。慧景 遣其子觉来拒,懿奔击,大破之,觉单骑走。乘胜而进,慧景众溃,追斩之。授侍 中、尚书右仆射,未拜。仍迁尚书令、都督征讨水陆诸军事,持节、将军如故,增 邑二千五百户。时东昏肆虐,茹法珍、王咺之等执政,宿臣旧将,并见诛夷,懿既 立元勋,独居朝右,深为法珍等所惮,乃说东昏曰:“懿将行隆昌故事,陛下命在 晷刻。”东昏信之,将加酷害,而懿所亲知之,密具舟江渚,劝令西奔。懿曰: “古皆有死,岂有叛走尚书令耶?”遂遇祸。中兴元年,追赠侍中、中书监、司徒。 宣德太后临朝,改赠太傅。天监元年,追崇丞相,封长沙郡王,谥曰宣武。给九旒、 鸾辂、厓辌车,黄屋左纛,前后部羽葆鼓吹,挽歌二部,虎贲班剑百人,葬礼一依 晋安平王故事。

  业幼而明敏,识度过人。仕齐为著作郎、太子舍人。宣武之难,与二弟藻、象 俱逃匿。高祖既至,乃赴于军,以为宁朔将军。中兴二年,除辅国将军、南琅邪、 清河二郡太守。天监二年,袭封长沙王,征为冠军将军,量置佐史,迁秘书监。四 年,改授侍中。六年,转散骑常侍、太子右卫率,迁左骁骑将军,寻为中护军,领 石头戍军事。七年,出为使持节、都督南兗、兗、徐、青、冀五州诸军事、仁威将 军、南兗州刺史。八年,征为护军。九年,除中书令,改授安后将军、镇琅、邪彭 城二郡、领南琅邪太守。十年,征为安右将军、散骑常侍。十四年,复为护军,领 南琅邪、彭城,镇于琅邪。复征中书令,出为轻车将军、湘州刺史。

  业性敦笃,所在留惠。深信因果,笃诚佛法,高祖每嘉叹之。普通三年,征为 散骑常侍、护军将军。四年,改为侍中、金紫光禄大夫。七年,薨,时年四十八。 谥曰元。有文集行于世。子孝俨嗣。

  孝俨字希庄,聪慧有文才。射策甲科,除秘书郎、太子舍人。从幸华林园,于 座献《相风乌》、《华光殿》、《景阳山》等颂,其文甚美,高祖深赏异之。普通 元年,薨,时年二十三。谥曰章。子慎嗣。

  藻字靖艺,元王弟也。少立名行,志操清洁。齐永元初,释褐著作佐郎。天监 元年,封西昌县侯,食邑五百户。出为持节、都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冠军将军、 益州刺史。时天下草创,边徼未安,州民焦僧护聚众数万,据郫、繁作乱。藻年未 弱冠,集僚佐议,欲自击之。或陈不可,藻大怒,斩于阶侧。乃乘平肩舆,巡行贼 垒。贼弓乱射,矢下如雨,从者举楯御箭,又命除之,由是人心大安。贼乃夜遁, 藻命骑追之,斩首数千级,遂平之。进号信威将军,九年,征为太子中庶子。十年, 为左骁骑将军、领南琅邪太守。入为侍中。

  藻性谦退,不求闻达。善属文辞,尤好古体,自非公宴,未尝妄有所为,纵有 小文,成辄弃本。十一年,出为使持节、都督雍、梁、秦三州竟陵、随二郡诸军事、 仁威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十二年,征为使持节、都督南兗、兗、徐、青、 冀五州诸军事、兗州刺史,军号如故。频莅数镇,民吏称之。推善下人,常如弗及。 征为太子詹事。普通三年,迁领军将军,加侍中。六年,为军师将军,与西豊侯正 德北伐涡阳,辄班师,为有司所奏,免官削爵土。七年,起为宗正卿。八年,复封 爵,寻除左卫将军,领步兵校尉。

  大通元年,迁侍中、中护军。时涡阳始降,乃以藻为使持节、北讨都督、征北 大将军,镇于涡阳。二年,为中权将军、金紫光禄大夫,置佐史,加侍中。中大通 元年,迁护军将军,中权如故。三年,为中军将军、太子詹事,出为丹阳尹。高祖 每叹曰:“子弟并如迦叶,吾复何忧。”迦叶,藻小名也。入为安左将军、尚书左 仆射,加侍中,藻固辞不就,诏不许。大同五年,迁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中 书令,侍中如故。

  藻性恬静,独处一室,床有膝痕,宗室衣冠,莫不楷则。常以爵禄太过,每思 屏退,门庭闲寂,宾客罕通,太宗尤敬爱之。自遭家祸,恒布衣蒲席,不食鲜禽, 非在公庭,不听音乐。高祖每以此称之。出为使持节、督南徐州刺史。侯景乱,藻 遣长子彧率兵入援,及城开,加散骑常侍、大将军。景遣其仪同萧邕代之,据京口, 藻因感气疾,不自疗。或劝奔江北,藻曰:“吾国之台铉,位任特隆,既不能诛剪 逆贼,正当同死朝廷,安能投身异类,欲保余生。”因不食累日。太清三年,薨, 时年六十七。

  永阳嗣王伯游,字士仁,高祖次兄敷之子。敷字仲达,解褐齐后将军、征虏行 参军,辅太子舍人,洗马,迁丹阳尹丞。入为太子中舍人,除建威将军、随郡内史。 招怀远近,黎庶安之,以为前后之政莫之及也。进号宁朔将军,征为庐陵王谘议参 军。建武四年,薨。高祖即位,追赠侍中、司空,封永阳郡王,谥曰昭。

  伯游美风神,善言玄理。天监元年四月,诏曰:“兄子伯游,虽年识未弘,意 尚粗可。浙东奥区,宜须抚莅,可督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诸军事、 辅国将军、会稽太守。”二年,袭封永阳郡王。五年,薨,时年二十三。谥曰恭。

  衡阳嗣王元简,字熙远,高祖第四弟畅之子。畅仕齐至太常,封江陵县侯,卒。 天监元年,追赠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衡阳郡王。谥曰宣。

  元简三年袭封,除中书郎,迁会稽太守。十三年,入为给事黄门侍郎,出为持 节、都督广、交、越三州诸军事、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还为太子中庶子,迁使 持节、都督郢、司、霍三州诸军事、信武将军、郢州刺史。十八年正月,卒于州。 谥曰孝。子俊嗣。

  桂阳嗣王象,字世翼,长沙宣武王第九子也。初,叔父融仕齐至太子洗马。永 元中,宣武之难,融遇害。高祖平京邑,赠给事黄门侍郎。天监元年,加散骑常侍、 抚军大将军,封桂阳郡王。谥曰简。无子,乃诏象为嗣,袭封爵。

  象容止闲雅,善于交游,事所生母以孝闻。起家宁远将军、丹阳尹。到官未几, 简王妃薨,去职。服阕,复授明威将军、丹阳尹。象生长深宫,始亲庶政,举无失 德,朝廷称之。出为持节、督司、霍、郢三州诸军事、征远将军、郢州刺史。寻迁 湘、衡二州诸军事、轻车将军、湘州刺史。湘州旧多虎暴,及象在任,为之静息, 故老咸称德政所感。除中书侍郎,俄以本官行石头戍军事,转给事黄门侍郎、兼领 军,又以本官兼宗正卿。寻迁侍中、太子詹事,未拜,改授持节、督江州诸军事、 信武将军、江州刺史。以疾免。寻除太常卿,加侍中,迁秘书监、领步兵校尉。大 同二年,薨,谥曰敦。子慥嗣。

  史臣曰:长沙诸嗣王,并承袭土宇,光有籓服。桂阳王象以孝闻,在于牧湘, 猛虎息暴,盖德惠所致也。昔之善政,何以加焉。

参考翻译

《梁书》列传·卷二十三 译文

长沙嗣王萧业,字静旷,是高祖长兄萧懿的儿子。萧懿字元达,少年时有很好的声誉。入仕查曲任安南邵陵王的行参军,承袭爵位为堕湘县堡。又迁任太子舍人、洗马、建安王友。出任晋医登太守后,不到一个月,诉讼案件被理顺,人人都心平气和,被人称作善政。后被召入任中书侍郎。丞明年间,萧懿被授予持节、都督梁州、南秦州、北秦州、之必四州诸军事、西戎校尉、凿州、南秦州二州刺史,并加冠军将军。这年,魏军侵入汉中,进而包围南郑。萧懿随机应变,阻击魏军,杀伤杀死了很多敌人,魏军遣才解散包围悄悄撤走。萧懿又派遣氐人统帅杨元秀进攻魏潮的历城、皋兰、骆谷、坑池等六个戍所,并占领了这些戍所,魏人大为震惊恐惧,于是边境得到安宁。萧懿被进封号为征虏将军,增封食邑三百户,迁任督益州、宁州二州军事、益州刺史。

姚思廉简介

姚思廉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学家。约生于梁末陈初,在八十岁左右去世。世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他随父姚察在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祖父姚僧垣“少好文史”,还“医术高妙,为当世所推”。曾多次治愈皇帝和王公大臣的疑难病症,得到赏赐颇多。名声也越来越大,以至于边地和外域都前来求医。僧垣“每得供赐,皆回给察兄弟”。姚察、姚最兄弟就是靠这种较充裕的收入,游历求学,购聚图书,见闻日益广博。姚察十三岁时就显露出才华,“于宣猷堂听讲论难,为儒者所称”。姚察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保持终生,即使在当了陈朝吏部尚书以后,仍大力寻求天下图书,遇到没见过的书即马上抄录下来。他聚书多达万余卷,并都阅读过,为梁、陈、隋之际公认的著名学者。隋平陈以后,隋文帝杨坚也以能得到姚察而高兴,他对臣下说:“闻姚察学行当今无比,我平陈唯得此一人。”姚察的著作很丰富,有《汉书训纂》30卷,《说林》10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记各1卷,还有《文集》20卷,并行于世。此外,还有未撰成的梁、陈二史。这样的家学传统,对姚思廉有良好影响,少年时就喜好史学,不仅聪颖,而且勤奋学习,除了读书,再没有其他嗜好,甚至从不过问家人的生计状况。
《梁书》所有章节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