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就是青春(三)
“振华三部曲”第三篇《最好的我们》,听闻前不久被拍成了电视剧,作为原著党,对改编后的影视作品有种本能的抵触,没有贡献自己的收视,在此不做评论。但我想,这一现象也正说明这部小说是能引起共情的,耿耿就是大多数人的青春写照。
只能说人性的本质上真是有共性,在八月长安勾勒出来的人物身上,总能隐约看到熟悉的身影。
被真正击中的一句话是:我不幸是世界上最悲哀的那种人,没才华却有上进心,没能力却有追求,越努力就越难过。
我们都会有在某些事情上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刻。
看小说的人都会有一种通病,读着读着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角色代入。当我看到耿耿平时大大咧咧的,但在大考或人生的重要抉择上却从不掉链子时,我觉得我就是耿耿;可看到她那么乐观、快乐、善良、积极向上,我又觉得我们完全不一样。
高考时虽然已经迈进二十一世纪十几个年头了,可我们那个三线小城市重理轻文的思想却还颇重。于是,为了证明自己头脑还算灵光,也是为了逃脱暗无天日的记忆背诵,我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理科大军,开始了日日奋战于数理化的生活。
理所当然的,大学报考到理工类院校,在工科女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在这条路上走的越久,我就越会感觉到力不从心,只能在心里告诫自己,没有人天生就适合走哪条路,没有努力,就没有资格说自己不适合。就在这样一日日的心理暗示中,又考取了本专业的研究生,还要继续在这条路上奋战下去。
但有时又会犹豫,会怀疑这样勉强自己,究竟有无意义。
确实,努力是第一要素,但有时天分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并非为自己开脱,我只是在想,有时候你喜欢的不一定是你擅长的,而你擅长的也并不一定会是你喜欢的。若你所从事的正是你喜欢的,那实在是人生第一大幸事;若你从事的是你所擅长但不喜欢的,或者喜欢但并不擅长的,也算是比较幸运的了,起码你会因此获得相对轻松或者愉快的生活;但很不幸,大多数人都在做着自己并非很擅长也并非很喜欢的工作,只是为了迎合生活需要罢了,而不幸的,我恰好是这类人群中的一员。
因此我时常感到不快乐。身边的人鼓励我,报考研究生的时候选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吧,我在犹豫中又错过了一次听从自己内心的机会。
因为我需要安稳的人生,我不敢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其实这个故事没有那么完美,余淮这个美好的少年一再被生活捉弄。清华、美国,机会一而再的来到面前,却又一再的被尿毒症打败。
生活可不就是这样,当年那个笑起来像阳光一样温暖的篮球少年,如今变成了什么模样?那个一心向学的讷讷的优等生,是不是真的成了人生赢家?当年同桌的你,如今又去了哪里?
我一直都没怀疑过,我会有一个还算不错的波澜不惊的人生,但却仿佛一直生活在迷宫里,我找不到出口,不知道该在哪条路上奋不顾身拼尽全力。
懒懒散散地在每条路上都走过一遍,深知,即使这样找不到出口,我也不会受到伤害,我可以在迷宫中继续苟延残喘。
这种生活时常让我感到痛苦,却没有勇气去改变。
当看到耿耿用手里的相机拍出了自己的人生时,我忍不住想,如果我坚持写下去,会不会有一天,也能写出一篇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