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你与天才之间,差的不仅仅是一万个小时

发表于2017-09-11 20:17 阅读(0)

你与天才之间,差的不仅仅是一万个小时

文/王冠亚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这个“一万小时定律”,一直广为流行,甚至被大众奉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万小时只有在“刻意练习”的前提下,才能通往卓越之路。

 

01

我身边有一朋友,特热衷研究成功学。

我经常打趣他:

“你看了那么多成功案例,有何经验之谈?”

他非常笃定地说:

“你看看任何一个领域的顶级人物,

都在那一行做了很久很久,才能厚积薄发。”

他认为,所谓天才,没有什么秘诀,就是靠时间积累。

每次见面,他都拿一堆案例来教育我:

“你看现在搞自媒体写作的大V,

咪蒙在南方系做了12年编辑,

六神在国社做了9年记者……

什么才能带给你成长?时间啊!”

他说的这些道理,让我一点都无力反驳。

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也一直在强调时间和积累的重要性。

卖油翁为什么能从钱孔里倒油?无他,但手熟尔。

愚公为什么坚信能移走大山?因为死而后已,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不过生活常识还是告诉我,天才的诞生,绝不仅仅是时间可以解释的。

我们每天都在走路,也没有成为T台模特啊!

我们每天都在说话,也没有练出一副好口才啊!

我们很多人工作一辈子,也没有成为行业专家啊!

人是时间的函数,但时间只是天才的自变量之一。

并不是时间的简单堆砌与叠加,就可以通往卓越之路。

对于天才而言,时间是必要条件,而绝非充分条件。

 

 

02

王羲之是东晋大书法家,

儿子王献之问他:

“我的字再写上三五年,也足够好了吧?”

王羲之指着院里大水缸说:

“等你把十八缸水练完,写字才有点骨架子。”

王献之倔劲儿上来了,一写就是五年。

王羲之看到他写的“大”字,嫌上紧下松,

于是加了一点,变成“太”字,然后走了。

王献之拿去给母亲看,母亲叹口气说:

“我儿写字两千日,只有一点像羲之。”

我们很多人,也和王献之初学书法时一样。

我认识一位业余钢琴爱好者,

10岁开始上钢琴课,可十年过去了,

还在以同样的方式弹奏同样的曲子,

虽积累了一万个小时,也还是十年前样子。

同样的道理,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老师,

如果不善学习,也不会比年轻时长进多少。

心理学家艾利克森解释这一现象时认为:

有一种错误思想——如果你足够长时间地做某件事情,一定会更擅长。

事实上,如果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去做某件事情,

不但不会进步,还会缓慢地下滑。

 

 

03

咪蒙写过一篇《做你喜欢的工作,还是世俗意义上的好工作?》,

当时流行学经济,可咪蒙填的志愿全是中文系。

因为热爱,咪蒙5个月写了20多万字稿子。

如今,她成了“宇宙第一网红”。

很多网友问她,如何才能赚更多的钱?

她给出的答案是:

不要去考虑哪个专业就业率更高,

也不用考虑哪个行业前景好,

更不用考虑哪个岗位赚钱多。

你只需要考虑一件事,你喜欢做什么?

六神磊磊接受采访时,也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

他认为,他做自媒体,几乎具备了一切不可能成功的因素。

公众号名字太长,聊金庸很“不时兴”,受众又很有限,等等。

然而,幽默的文风、犀利的吐槽、深刻的见解,让他迅速爆红。

荣格说,做什么事能让时间过得飞快并让你快乐,这个答案就是你在尘世的追求。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区域之间封闭、割据的界限已经被打破。

大家看到的,都是每个垂直细分领域最优秀、最杰出的那群人。

一个平庸的金融白领,跟一个专业的理发师相比,断然不会更好。

在自己擅长的方面用力,一万个小时的效用会愈加放大,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事半功倍”。

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把事情做到极致,成功就会水到渠成。

扬长避短,而非扬长补短,才是更聪明的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04

股神巴菲特的私人飞行员弗林特,

向他请教职业生涯的成功之道。

巴菲特让弗林特写下人生的25个目标,

然后再让他圈出最重要的5个。

巴菲特问:“现在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弗林特说:“知道了,我先努力实现这5个目标。剩下的20个,等有闲时再去做,再慢慢逐一完成。”

没想到巴菲特说:“你错了。那20个目标,不是你慢慢去完成的事,而是应该竭力避免的事。你应该像躲避瘟神一样躲避它们。”

躲避目标?

这对很多人而言,还是第一次听说。

事实上,巴菲特本人就是这样做的。

除了关注商业活动外,他对其他一切——

如艺术、科学、筑等,全都充耳不闻。

他能成为史上最伟大的投资家,专注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要知道,一万个小时,平均花在5个目标上,

每个目标只有两千小时积累,效果会大打折扣。

正如巴菲特自己所言:“真正成功的人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都是说不的。”

对于每个人来说,

时间、精力、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

全面发展,等于全面平庸。

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

懂得取舍,学会专注。

认准目标后,全身心投入。

 

 

05

1968年,美军在越南战场战斗力持续下滑:

击落9架越南战机,自己却损失了10架。

美国海军开始意识到问题严重性,

他们立即采取措施——建立王牌训练计划。

挑选优秀飞行员,担任教官,组成“红军”。

将其他接受培训的学员编为“蓝军”,专业水平仅次于教官。

一开始,“蓝军”几乎被秒杀。

因为红军训练过学员,实战经验非常丰富。

战斗结束后,教官会毫不留情地拷问:

“你犯了哪些错误?”

“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第二天,蓝军带着教训,又投入战斗。

时间一长,学员不等教官发问,自己便会反思:

“这一场战斗为什么会输?”

“为什么当时没有及时采取行动?”

经过两年训练,蓝军作战水平大幅提升。

从1970年开始,美军飞行员胜率达到了让人不可思议的水平——每损失一架战机,可以击落12.5架越南战机。

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

不论你想做成什么事情,都必须要有来自他人或自身的反馈。

要准确辨别自己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

依照focus(聚焦)、feedback(反馈)、fix(修正)的3F步骤,成长将更为迅速而有效。

 

 

06

2016年底,我从体制内辞职了。

并不是觉得哪里不好,恰恰相反,这是一份大多数人看起来还不错的职业:

工作稳定,待遇不差,养老有保障。

唯一的不好,就是太舒适了。

那时,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写材料。

写材料一般遵循不成文的套路:

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很多工作,都是周而复始地做。

很多材料,都是周而复始地写。

写这些材料,不需要花费太大的力气。

比如写年终总结,改个年份就行。

可做这种舒适工作,有个致命问题——缺乏成长性。

工作五年,我发现自己除了会写些八股文外,专业知识都忘干净了。

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

并非工作时间越长,技能就会越进步越专业。

一旦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

那么即使再多干数年,也不会有明显进步。

原因在于,在舒适区待得太久了。

艾利克森认为:

一个人遇到的挑战越大,大脑的变化就越大,学习也越高效。

但是过分逼迫自己,可能导致倦怠。

因此,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不太远的挑战,能使大脑的改变最为迅速。

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

勇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迎接和挑战未知的事物。

抓住处于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

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将产生质变的飞跃。

 

 

07

我曾经有个领导,工作作风极其严谨。

他教导我们,做事要有这样的态度:

把每件事当成第一件事来做,当成最后一件事来做,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

听起来,非常有道理。

那个时候,我还是一名热血公务员。

领导的话,当然要不折不扣去执行。

于是,我开始专注于“细节”——

文稿里有一个标点符号不对?不行,太不专业了,重来。

第二段标题忘了加粗?不行,太不美观了,重来。

我把大量精力,放在这些细枝末节上,

结果发现,自己的格局越来越小了。

除了在细节上吹毛求疵,我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长进。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认真做事的态度。

只是想说明,以有限的精力,力求所有事情精益求精,最后的结果就是——身体被掏空。

就像庄子说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人生80%的成就,往往由20%的关键时刻决定的。

高考,决定了我们读什么样的大学。

就业,决定了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结婚,决定了我们跟什么样的人相处一辈子。

而生活中的大部分时候,

今天吃土豆还是番茄,

明天穿裙子还是大衣,

往往跟人生的进阶没有半毛钱关系。

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

知道自己的需要,

并致力于将自己的精力、财力、时间等资源,

集中于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上。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才是做人的格局。

 

 

08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一项实验。

对小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他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交给老师,

并叮嘱他们保密,以免影响实验正确性。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较大进步。

而事实上,名单上的学生并没有经过测试,而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罗森塔尔说的,不过是一个“权威性谎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因为人们的行为发生,通常会朝着与期望趋于一致的方向变化。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我们总是不希望,让欣赏自己的人失望。

相反,如果一件事让人感到沮丧,就会弱化动力。

“你那么胖,怎么可能练出马甲线?”

“我胖,管你屁事,吃你家五花肉了?”

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循环:

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

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磨炼技能。

反之亦然。

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

创建良好的心理表征,

通过他人或自己,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形成技能与心理表征的良性循环。

 

 

09

我有一朋友,白手起家,打拼七年,

现在的积蓄,够在北京买几套房子了。

我发现,他几乎满足通往卓越的所有条件。

第一,他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兴趣,并且死磕到底。

他读初中时看了港剧《大时代》,

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选了金融业。

虽然月薪才2400元,但他从不计较。

他认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本身就是工作给予的最大回报。

第二,他的勤奋刻苦超乎寻常。

他基本每天工作到晚上11点以后,

连接待外地同学见面,都是在办公室。

有一次跟我聊得很晚,本以为要休息了,

没想到凌晨两点时,他又发了一个链接给我。

第三,他的专注程度令人发指。

他几乎从不做跟工作无关的事情。

不看花边新闻,不买豪车好表,

没有特殊嗜好,生活简单。

他所有精力,都放在对投资规律的研究上。

第四,他非常善于自我反馈和修正。

2008年大熊市,他和很多人一样,被腰斩三次。

但其他人骂娘时,他却在反思。

2015年,他精准预测到牛市的结束,成功逃顶。

第五,他敢于走出舒适区,不断尝试新的挑战。

当管理千万级资产时,他把目标定在亿元级别。

当量化分析取得成果时,他又开始琢磨新的投研体系。

第六,他从不在细枝末节上浪费精力。

我每次见他时,他都是同样的标配:

一件衬衣,一条牛仔裤,一双运动鞋,一个双肩包。

这几年,他管理的资产翻了两千倍,但生活依然简单。

第七,心理表征越来越良好,技能越来越娴熟。

正因为他的专业素养,获得了广泛赞誉,

他从一个人的事业,变成了一群人的事业。

心理表征和技能,螺旋式交替上升,朝着更专业的方向进化。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

总结来说就是:

我们要在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保持专注,持续发力,

不断挑战,不断修正,形成正向的反馈机制,并久久为功。

进化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坚苦卓绝的刻意练习。

我们与天才之间,差的不仅仅是一万个小时。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