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及技巧的重要性
心理导读:忽视对方的反应是暴力沟通的开始,暴力沟通让我们搞不明白为什么话题没有变得更有趣,而是被莫名其妙的“呵呵”“哦”“哈哈”打断了。大部分人忽视了造成我们心情转变的原因,其实是对方说话的语气和态度。
恼人的“呵呵” “哦” “哈哈”
一篇题为《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的硕士论文在网上走红。论文作者认为,“呵呵”这类网络语言具有独特的功能,甚至对口语和自然语篇研究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暂且不提“呵呵”在中国现代语言学上的意义,在与人谈话中,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畅谈所想所感而倾听的一方却以两个字“呵呵”作为回应时,我们的心情是低落的,甚至是愤怒的。不想再回复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回复来继续双方的话题,我们产生了所谓的“聊不下去”的感受。
为什么聊不下去呢?大部分人忽视了此时造成我们心情转变的原因是对方说话的语气和态度,很多情境下我们只观察到这外在的刺激,而没有深入寻找内在的原因。忽略对方反应的来源是暴力沟通的开始,这样的暴力沟通让我们搞不明白为什么话题没有变得更有趣,而是被莫名其妙的“呵呵”“哦”“哈哈”打断了。
该如何充分表达愤怒?人际交往中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首先要明白为什么愤怒,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如何表达,是外在刺激还是内在原因。
什么是“暴力沟通”
如果一次交流、一段关系让我们感到伤心失落,那有可能是我们的谈话方式和交往方式造成了这样令人不满意的结果。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甚至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具有攻击性的,如果在一段不很愉快的交流结束后可以回想下双方的谈话,会发现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否定、嘲讽、说教以及随便打断、肆意评价、不理睬不回应等言语上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这些无心的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敌视,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来源:壹心理网)
总结来说,价值观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谈话方式、语言,这是一个人思维结构的外在体现。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思想
价值观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几乎是不存在的,就像世界上不会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通过沟通语言的交流,人们才得以接触并学习更多新鲜的、有趣的、有用的事物,打开思维局限性,深入找寻自我。
学会如何与人非暴力沟通,多交流,才能打破自己的思想束缚,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印度哲学家 J.Krishnamurti 曾经说“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胡说八道”这个想法在我脑中一闪而过——在不知不觉中,我做出了评论。对大多数人来说,观察别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观察和评论之间的区别该如何划分,真正做到观察而不评判是很困难的,大多数情况下,智者选择嘴上不说,善莫大焉,但内心还是会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原则,迅速地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做出评判。这种先天性的思考方式也许只能靠后天不断地加强练习,才能强制地更改过来。
这个沟通方式是通用的,因为其关注的是人的基本需求:希望被理解、重视等。但是中国人普遍不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沟通过程中容易存在不必要的误解,一种典型的误解就是我们习惯把对方的表达方式例如语气当成是表达的本身,而不去考虑说话人的感受和需要以及说话的内容,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先冷静下来。去挖掘语言背后的情感和需要,在爱自己的前提下关注他人,用全身心倾听的沟通方式,能够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
学会宽容、感谢生命的赐予,而不贪心。一个好的沟通者无非要真诚、宽以待人、把他人看得比自己重要。再加上一些适当的语言表达技巧。技巧可以修炼,但天性难以克服,所以我希望通过阅读书籍、实践来改变自己。
推荐:《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从自己的生活故事出发,提出关于与人沟通产生的矛盾障碍所总结的结论,告诉人们如何用不带伤害的方式进行人际沟通,然后回到自身:爱护自己,只有正面积极的自我评价,才能更好地避免给他人造成“隐蔽的暴力”精神上的伤害。本书的另一大优点是:不存在因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论实践等方面的不通用,容易理解并很好掌握。
它不是心灵鸡汤,是学习积极沟通的启示录,在探索语言背后的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同时介绍了具体的沟通方法。非暴力沟通主要围绕四个因素进行:观察、感受、需要以及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