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每天刷手机吗,牛人们都在努力充电的路上呢!
01 充电你每天给自己充电几个小时?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再问一个问题:你一天上班几个小时?
我猜,如果是普通员工的你,正常的可能是8个小时,如果稍微忙一点再加个班可能10多个小时或者更多;如果你是创业者,可能24个小时除了睡觉之外,其余的基本就是在工作。
有没有一种人,一个月只工作几个小时,却可以有丰厚的收入?
答案是:当然有。
台湾广告天后李欣频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她拥有多重身份,既是北京大学专业讲师、又是著名的广告人,作家、编剧和旅行家等,同时也是一个每月只需要工作4-5个小时的高人。
那一个月还剩余那么多时间,她在干嘛呢?
充电,当然是充电。
她在天龙八部之一——《创意问答录》这样写道:“我充电的时间比我写文案的时间多了几百千倍,一个月的工作量大概只有4-5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看电影、观赏艺术表演、旅行、看书、演讲、吃喝玩乐和尽兴的体验各式各样的生活上。所以我不可能会有创意枯竭的时候,我整个人就是活在创意之流里,我就算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做,也觉得创意充沛。”
看到这段话,你作何感想呢?当我第一次看见时就像被电击一般:原来还可以这样工作,原来生活可以这么多姿多彩,这不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嘛~哈哈~
众所周知,手机每天或者隔天都要充电。我们人每天也都在消耗当中,却显少有人给自己固定充电的概念。睡觉是给身体充电,但是精神的充电却少之又少。
看过一篇文章,一个印度的工程师在机场上看到中国人看书的特别少,一般都是玩手机或者打游戏。又有一些文章写道,头等舱的人都大部分都在看书,经济舱的人大部分都在玩手机。
这些文章深深地刺激了我,因为之前我就是这个画面里那个玩手机的人。在诸多因缘的驱动下,我开始努力蜕变自己。
朋友说:“人的改变的不会是一瞬间,而是那无数个难熬夜晚的积累,而醍醐灌顶有时却是在一瞬间。”
醍醐灌顶的蜕变瞬间,就是不断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累积出来的结果。现在,遇到问题,我更多的是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非抱怨。
观察下你的周围,努力在学习的人,有多少抱怨的?因为时间太宝贵,他们不想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反观总是爱给你抱怨的人,多半一定是不学习的。他们把自己束缚在一个小小的井底,慢慢地发现生活越来越无趣,最终变成生活的奴隶,导致其斤斤计较、怨天尤人又不思进取,活生生把自己活成了自己和别人都讨厌的样子。
02 入“根”现在的我们整日忙碌在格子间,与当年父辈在流水线上其实没有任何的不同。
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办公室的白领们自以为自己的表现优于自己的父母,其实这不过是因为经济结构转型造成的误会而已,现在在公司的格子间里面哼哧哼哧做ppt的那些人,和当年踩着缝纫机的女工们,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同理,父母当年在菜市场讨价还价,一分两分和现在抢红包很起劲的差不多;父母当年非要给遥控器套个塑料袋,跟现在手机非得套个套也差不多;现在每天刷微博,刷朋友圈的人,跟当年蹲墙根晒太阳嗑瓜子也没什么区别。”
身为格子间流水线的一员,你有没有像李欣频老师一样,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你的“根”上呢?
李欣频老师特别注重给自己的“根”施肥浇水,正因为根扎得足够深,所以,她可以一个月只需要工作4-5个小时。正因为根扎得足够稳,她可以不完全依赖单一的某一个工作,而是全面开花。
她的创作不仅只有广告文案,还集结成了书本,以及在大学里教书、写剧本、开培训班,带团做主题旅游等等。就像一棵树会长出树叶,长出花朵,长出更高的树枝,长出果实一样,只要你的根扎得足够深,吸收的营养足够多,树干上的部分,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
现在,很多人早上迷迷糊糊起床,收拾完,一出门就淹没在车马喧嚣的滚滚红尘中,被各种各样的声音裹挟着往前走,基本听不见或者从未认真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到了公司,常规的做着那些工作,然后吃中饭,下午东一榔头西棒子的消磨时间,转眼就快下班了,却发现很多工作还没有做,于是加班。回到家,再看看电视,刷刷朋友圈,半夜12点依然不睡觉。用叶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勇气结束这一天。
第二天被闹钟催醒,被老板叫醒,接着重复前一天的日子。学习和充电似乎都是别人家的事情的。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像《一地鸡毛》里面讲到的:一转眼,就看到了那个佝偻背影的自己。
不知不觉,人生已经来到暮年。
那怎样扎根呢?
李欣频老师在《创意问答录》中说到:阅读就是在扎根。所以她希望她的学生每天拿出至少半小时看自己喜欢的书,并且试着去融入书中世界,同时还要跳出来看自己所看到的东西。
在这方面,她是身体力行的践行者。看她的书,你就会惊叹于她的博学和阅读的宽度以及深度。她一年看的书和电影,书中没有交代,但是,几百本书和几百部电影那肯定是有的。
你呢 ,你现在每天有给自己至少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吗?有没有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行动力,服务于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同时,也打开格局,站在更高的位置来看待这个世界?
因为,当你身处深渊底部时,永远都不会有清晰的视野。
培根说:“读书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完善。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总得有一个必须在路上,因为前方或许就有你我想要的诗和远方。”
03 创意李欣频老师是做创意方面工作的,印象最深的是书中一篇文案中写到的:
创意是什么?
就是换一个全新的目光看世界,就如同普鲁斯特所说: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天地,
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
她让我知道,原来创意并非离我们非常遥远,并非只有搞艺术的人,才会和创意结缘。而是我们时刻都可以与创意同行。
比如,通过电影,就可以虚拟体验不同版本的人生,从而实现自己的创意。
假设你一年看250部电影,十年下来就过了2500种不同的人生。而且还可以在观影中不停的转换角色,如主角、配角,包括可用导演、摄影师、编剧家的方式,去看同一部电影。
站在每个不同的角色里,你可以演绎不同的剧本。就算看到一部烂片,你也可以假设自己是导演,会如何重新导演这部片子,从而让它成为一部受欢迎的影片。
当你带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摩一部电影的时候;当你经历了2500种不同人生的时候,你对生活的感知和创意就会源源不断的到来。
这些创意和你自己形成的独特观点,完全可以运用到生活当中,在某一个阶段,把某一种人生调度出来,从而让创意融入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调剂品,让生活更加灵动如鱼,活色生香!
04 写作我们常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但如果我们的梦想没有拿梯子逐步往上,就永远只是天边的梦想。写作亦如此。
我有一个写作的梦想,却发现,自己没有搭好这个梯子。
《刻意练习》里面讲到,任何一项技能的掌握都需要经过刻意的练习,而且要成为某个行业的大咖或者专家,必须要刻意练习达到一万小时。我想,每个人的基础和悟性不一样,所在的行业也不一样,不需要都统一达到一万个小时,但每天的刻意练习是必须的。
当代惊悚小说之王,通俗小说大师斯蒂芬.金说:“当你发现自己有某方面的才华时,你可能会为此练习到指头流血,眼睛突出,每次练习都像是一场完美的演出,就算没有人欣赏,你仍会乐此不疲,阅读和写作,就像学乐器,打棒球,练短跑一样,同样都要努力的练习,我建议每天至少4-6个小时来阅读和写作。。。。。。持续的阅读在不知不觉中可以引导你进入一个渴望写作的情境。”
看到这段话,如当头一棒!我一直都知道,钢琴等乐器或者舞蹈都需要勤奋地练习,一旦中断,前面的所学基本白费,但写作却不曾想过,原来也需要与它们一样的努力刻意练习。
这或许就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悟吧!
05 一年电影《再见!不联络》中有句名言:我们往往高估十年后能做的事,却忽略一年内能做的事。
如果你也是格子间流水线上的一员,就从现在开始给自己的根浇水施肥吧,一年的时间能做的事情其实特别多。2017年,我取得的进步远远超过我10年的总和。
就如我在给五点钟俱乐部小伙伴们分享的一样,你可以先设立一个总的目标,然后以月为单位,拆解一年的目标。
为何是一个月?因为一年时间跨度太长,一周有的时候又太忙或太闲,一个月可以很好的平衡这两点。就像是在半山腰上,可以承上启下。
每个月盘点自己的收获,就能知道,离你的年度目标又进了一步,还是在原地踏步?从而可以更好的调整自己每周甚至每日的行动。
李欣频老师说,生命是一条很有智慧的流,流进高低起伏的地表,从高山到峭壁,从溪谷到平原,整个过程是非常自然的。
就如她先从广告文案做起,然后转到作家,从作家到教书,从教书到写剧本,环环相扣,但又和谐统一,不会顾此失彼。经由这样的宽度汇集成生命的流,只会让生命的流域越来越广,最后联集成精彩的人生!
这个世界最可怕的不是你不努力,而是比你美比你有才华的人比你还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