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触龙说赵太后》语用分析

  话语交际是一种双边的或多边的语言行为。其基本因素是:交际目的、交际对象、语言背景、话语场景、语体风格、美学情趣。为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者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接话原则。以语用学知识来分析《触龙说赵太后》的话语交际,我们更能体会到触詟高超的话语交际艺术。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当时,赵惠文王刚死,孝成王初即位,因年纪太小,故由太后执政。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秦国认为有机可乘,发兵东下,赵国危在旦夕。迫不得已,赵求救于齐。按惯例,齐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幼子长安君质于齐。此时面对家国之难,赵太后束手无策。面对大臣强谏,赵太后更是恼怒异常。触龙正是在此时出场的。

  在封建时代,等级制度森严。因此,对大臣来说话语交际更需要倍加小心,如履薄冰,可以说,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对此时的触龙来说,更是如此,稍有失误,便有飞来之祸。既要保全性命,又要成功说服太后,保全赵国,触詟稍有不慎,就会全功尽弃,没有高超的游说艺术是难以想象的。

  太后一出场,便违反话语交际中的基本原则——“合作原则”。话语交际的各方总是相互合作的,通过合作才能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违反合作原则也是日常交际常见的现象。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主要有如下几种:(1)说话人宣布不愿合作,因而违反了合作原则。外交场合中的“无可奉告”、平时说话的问而不答等就是如此。(2)顾左右而言他,违反合作原则。(3)说话人有意违反合作原则,并且相信听话人会觉察出,如打呵欠、看表等。违反合作原则导致的后果必然是话语交际的中断。违反合作原则者身份也是制约交际双方合作的重要因素。一是双方地位平等的条件下,对方采取不合作态度。一是双方地位不平等的条件下,对方采取不合作态度。对于前者,往往可以采取无视对方态度,继续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总之,可以作到不达目的不罢休。对于后者,则有两种情形。一是放弃说服。如《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扁鹊,反复说服无作用,只能离开。二是力谏。力谏的结果有两种:或被杀,如比干谏纣王;或遇见明君,成为一代诤臣,如魏征

  赵太后违反话语交际合作原则不是采用以上方法,而是采用违反话语交际的礼貌原则来达到目的。礼貌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交往规范。话语交际必须遵从这种规范,才能顺利进行。但对一个国君来说,在和大臣人格根本不平等的情况下,礼貌原则也形同虚设。赵太后“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不但违反了话语交际的礼貌性原则,还带着杀机,话语交际只能中断。因此,在当时,对一般大臣来说,是很难打破僵局,去说服太后的。除非有魏征、比干类的诤臣来以死相拼,力谏太后。

  赵太后还违反了接话原则。接话原则的常见形式是会话,轮流会话使话语交际得以进行。当然,接话原则在大臣这一方面是无条件执行的,否则,会带来杀身之祸的。对君主则不然,大臣不可能违君主之意,勉强其接话。而赵太后“盛气而揖之”,根本不打算接话,自然难以使交际继续。

  面对赵太后的不合作、不礼貌、不接话,触龙紧紧把握住制约话语交际的最主要因素:交际目的、交际对象、语言背景、话语场景、以自己独特的语体风格层层深入,娓娓道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最后,水到渠成,说服太后。

  触龙首先把握好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这两个要素。人们都是带着一定的交际目的来参加话语交际的。或陈述事件,说明道理;或提出问题,请求帮助;或道歉、致谢、问候,情感宣泄等。虽然触龙以说明道理作为交际目的,但倘太明显,后果是难以想象的。触龙很聪明,改变了交际目的,前去问候。针对太后盛气,触龙有意识的显出老态,“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说明自己不良于行,所以少来谒见;但对太后的健康又表示关切,仿佛再不来谒见太后就放心不下了。同时,他还把握住交际对象的特点,从老年人普遍关心的养生问题谈起,使太后接话“恃辇而行”“恃鬻耳”“老妇不能”。这也符合语言背景这一制约话语交际要素的要求。在同一年龄谈同一话题,自然不会“话不投机半句多”,而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由于把握好了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及语言背景等要素,原来怒气冲冲的赵太后此时自然“色少解”,触龙的话语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当然,这样谈“养生之道”显然不是触龙的真正的交际目的。如何达到真正的交际目的“质长安君于齐”呢?触龙的办法是运用制约话语交际的另一因素——话语场景。交际都是在一定的场合进行的。交际场合所在的地方、景物、参加的人物、交际的话题、交际使用的媒介、交际的气氛等,构成了各种各样的话语场景。不同的话语场景决定了不同的话语交际。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的就是讲究切情切景。触龙偷偷地改变了话语交际的场景,话题转为为儿子求职。这同时使太后产生一种错觉。第一,她以为触龙是为儿子“走后门”的,不是为长安君的。第二,她感到这个年老的大臣跟自己的想法相同,都痛爱小儿子,不但应该彼此关切,而且志同道合了。这样,交际话题就转到“子女”问题上来,再谈长安君,自然水到渠成了。最后,在这一特定的话语场景下,触龙实现了自己的交际目的,说服赵太后“质长安君于齐”。

  触龙的语言风格和美学情趣是独特的。他以自己的睿智、严密的逻辑、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深深打动了一时糊涂的赵太后。二人情趣相投,风格一致,自然话语投机。恐怕这也是别的老臣难以做到的。触龙抓住太后爱子情切,将心比心,充满了智慧和情感。在谈到燕后时,说到太后“持其踵,为之泣”,祈祷时“必勿使返”,条分缕析,感情真挚。指明太后对女儿的前途是有长远的考虑的,从对燕后的态度来看,太后是深明大义的。最后从“三世以前”“赵之为赵”,谈到“虽曰爱之,其实害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欲擒故纵,击中对方要害。赵太后当然也不是不懂政治的女人,因此就痛快地答应了。

  《触龙说赵太后》让我们领略了触龙话语交际的魅力。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日益重视语用,新增了口语交际内容。《触龙说赵太后》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语文教师如果能重视语用学方面的教学,发掘语文教材的语用教学价值。这样不断能丰富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