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高三班,牛的不该只是成绩
全班59名同学全部上重点线,20个北大清华生,甚至人大武大等名校已算差。这则新闻在高考早已成为社会焦点的当下迅速进入公众视野,成都七中2009级14班也因此被称为最牛高三班。
也许该班被冠以”最牛“二字是因为高考成绩优异,然而我们似乎也只能看到”成绩“这等字眼。人们大都惊叹于此班人才济济,学校重视教育,但在这新闻的背后,我们应当看到更深,更有价值的东西。
学生成绩优异,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老师的殷切教导等固然有关,但学生自身的奋斗不应被忽视,一朝成名的背后往往是孩子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十数载寒窗苦读的身影。再涉猎更远些,还有父母那默默奉献和陪伴的坚持。而公众的目光,似乎依然停留在一个浅浅的表层,多数人只看到了那一个令人惊异的结果,却忽视了结果产生的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当学生把目光放在那些学霸十几年的努力上才能真正于社会中提升自己。
再来说说学生本身,优异成绩的取得着实可喜可贺,但如果”最牛“二字仅仅用来说成绩也的确过于无力。衡水一中是全国著名的高中,成绩优异者大有人在,然而当我看到一名该校学生跪在三摞与自己高度相同的试卷前时,我忍不住想问一句:应试教育,到底教出了什么?当社会越来越关注学习和成绩,素质二字仿佛成了可有可无的陪衬,有则锦上添花,无则无关大雅。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了作业,考试和书本的奴隶,又会有几人是真正喜欢学习?特别是前些日子当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投毒案进入公众视野,我们又该拿什么去继续信仰大人们珍视万分的高等学堂?
大学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很少真正成为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标签。新一轮的就业季早已拉开帷幕,劳动市场上”我是xx大学“的声音不绝于耳。这时的大学生往往是最无奈的,自己大学四年所有的努力原来终究比不过一个响亮的名号。社会对名校的迷信也由此可见一斑,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最牛高三班“之类的信息又不断加剧着这种迷信,教育的不公平也在这种摩擦中显现出来。有些学生为自己挑选的大学也许不是最好的,却会是最适合自己的,有利于自己进一步提升的,社会的迷信却一次次地迫使他们走上一条并不心甘情愿的路,这才应该是真正需要社会关注的问题。
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大量的人才,但人才不应该只体现在高考这一个环节上。只有社会和媒体更关注学生成绩以外的技艺水平和道德素质,国家才能获得真正的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