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以疯癫为生活的顾城

作者:不吃鱼的喵 发表于2017-10-02 14:25 阅读(0)

以疯癫为生活的顾城

        如果我能遇上顾城,我一定会问他这样一连串的问题:诗歌是什么?诗歌是玄之又玄,甚至闭门造车吗?诗歌只是诗人的奇谲的想象力的自由驰骋吗?甚至说诗歌是将我们送往死亡和毁灭的吗?大概不尽然。在看完了凤凰网《纪念诗人顾城逝世20周年》的纪录片之后,在我的心里树立起了这样一个诗人顾城的形象:他太孩子气了。

        孩子固然有其淳朴可爱的地方,没有大人的世故圆滑,说起话来也直来直去,可是,在我个人看来,我们每一个人的幼年时期并不真的就那么淳朴——或者说这个“孩子”只是一个比喻——为什么我们要被送往学校呢?为什么我们要挨打挨骂呢?原因很简单,我们真的不懂事。

        我并非斗胆说这位诗坛巨擘“不懂事”,同样这只是一个比喻,我还是回到开头所说的那句话来——太孩子气了——这也是一个比喻。

        诗人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个体,我们的情愫和意识空间、梦幻都是难以捉摸的,有一回我做梦梦到了很奇怪的事情,梦醒后我感觉奇怪,自己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梦?梦境中的内容我决然没有想过,可是它偏偏就梦到了。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有些戾气,如果不受到控制,就只能无端地生长——这并非要去打压我们每一个人的天性。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而非炫耀的资本,说那是你的个性,即或你是一肥遮百丑。

        我不属于八九十年代,我也无从知晓那个年代的情况。不过通过片子来看,那个年代是一个思想初开的年代,那个年代是一个思想混乱的年代,可能是旧的思想或者世界观(或者说这其中的一些)被怀疑,新的东西还没有建立起来——诗人们都在追逐、询问着信仰和灵魂的归往。可能他们只是身体力行的去实践那些梦罢了。不过,那个年代正是其“疯狂”才显得其淳朴和温情,就像一个小孩一样,他可以大声说他不喜欢谁,而不会像一个大人一样阳奉阴违,所以有很多人去怀念那个泛黄的年代,那个满街都是自行车,胳肢窝夹着一本名著的年代。这样的孩子气,多少是从那个改革开放初期所释放出来的特有的色彩吧,时过境迁之后,就再也寻不回——所以也显得弥足珍贵和可爱。

        顾城在新西兰激流岛上买下了一座房屋,过着有点世外桃源的生活,片中也说到了他小时候的一个梦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城,然后自己在城上面巡逻,放箭护卫,大概他只是一个去实践自己梦想的人,大概他只是波西米亚式地,飞蛾扑火般地投身了进去,逞着自己的性气吧——这是我的大胆猜测——然后想要从中获得某种快感和自我感动。

        我更喜欢顾城的朋友唐晓渡对他的那一句评价——成长在畸形人文生态下的我们这代人都是病人,只不过程度不一样——在生活面前他否定了梦。顾城不是一个对抗性的人,但他确实是一个极端,所以在撤退时出了大问题。从顾城的穿着打扮上看,他的高帽就是他的logo,这让我想到了偶像,那个时代的偶像,他们背负着“圣人”之名,头顶着光环,所有人似乎都认定他们能够弄清楚很多东西,可是恰恰相反,他们往往被思想绊住的时候,却也是最顽固的,自以为自己选择的就是有意义的,却还有飞蛾扑火般的热忱(这里并不是说坚持正义、秉持自我那类话,就事论事得撇开来说),顾城自己太把自己当成诗人来看了,而否定了所有的生活,他们为什么不学着海子那首《春暖花开》的心态“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而是拘囿于乌托邦式的世界,最后走向了终点?(这里说到了海子,只是借用其诗句,无他)。

        这大概就是悲剧吧,诗歌不一定非要那么晦涩、玄妙,诗歌也不一定非要承袭某种不变的灵魂——也许诗人视其如生命。这就是极端,极端到固执,固执到了要建立一个用自己思想来专制的理想王国。所以,诗人容不下世俗的东西,容不下与他们理想相悖的东西,否则那就不是艺术了。

        很多人把顾城的自杀归咎于那个时代,这是一个繁复的话题。我们的教育、文化、个体的复杂性和意识的混乱或者是生活中无意识经验的积累,甚至于我们的语言、历史等等,它们统统形成了一个文化的生态,文化的“铁屋子”,也许这对某些天性有些与众不同的人来说,会产生刻骨的伤害,他们的内心残缺而又脆弱,他们的内心没有理性的呼唤,没有“光明”的指引,这一切也是很繁复的,原因何在?因为每一个人就是一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是一种对生存的抗争和谈判,都在寻找自我的终极的自由,所以那些反面的东西,那些非白即黑的论断与专制,伴随着暴力和精神的亵渎,都可能造成文化、思想上的冲击和交媾。

        可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自我疗伤,我们的精神有一定的活力,而非死水一潭,正如我们所做的恶梦一样,它是自由驰骋的,在遇到阻塞的时候——至少我们的肉体还是存在的条件下——所有的所有都能够得到内心的调节,不管是世俗的也好,精神的也罢。

        那种固执的,从个人经验中得到的个体意识,无可厚非。但是,再疯狂的人总也得关注自己的衣食住行,完全可以把那些玄之又玄的东西放下来吧,投身到广袤的宇宙空间或者小城的一隅,而不是继续把生存和生活想象成极端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回到吃喝拉撒,回到市井之中,也可以获得某些乐趣,“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从前作为诗人的芒克说得好:“诗歌消亡与否已经和我关系不大了,既然每个人都还活着,就都算幸存者。”,我们并非和上帝坐在谈判桌前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灵,我们是肉体凡胎,我们有七情六欲、生老病死,而这其中的美足以感化我们自己,足以构建起一种美好的精神世界——也许这里面有矛盾,有冲突,或者这不是纯粹的,强大的,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是活着的人就能够调节和甄正,这样我们就算进步了。

        可能诗人会认为,那样的世俗只是浊流,我们走向的只能是虚无和灭亡,我们的生命是无魂的苇草。那么至于怎样才算是永恒,死去的人是不会给出答案的,一切都得由现世的、活着的人来决判,你的永恒,于本身就错综复杂的生活来说大概只能寄希望于某一段时期,或者某一点闪光点,绝无真正的永恒。

        我又想起了荷尔德林那句诗:诗意的寄居,这句话的中心还是寄居,诗意只是一种方式。诗意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一丝灵动,让我们对于未知的迷惘多了一条探寻之路,让面临工业文明和被异化的我们多了一条通往无限的精神空间的道路。可是,我们必须要面临着这样一个事实——生存还是毁灭,只有在这之间寻找平衡点,强化或者规引我们的精神世界。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