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洲风月
作者:′陈某某. 发表于2017-10-03 09:56 阅读(4)
萍洲风月
清绿幽深的潇水哺育着古城两岸的百姓,雄厚磅礴的湘江见证着湘楚文化的足印。百年前的人们在湘江源头的浮岛上建造了一间宁静、别致的书院,书院里的书香琴音伴随着奔腾北去的湘江,灌注着每一寸湘楚之地,怪不得古人说:惟湘有才,于斯为盛。
书院是历史上设立供人读书或讲学的处所,而在百年前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萍洲书院位于潇水、湘水交汇处。水域开阔、四季澄碧。学子乘一叶扁舟渡潇水登岛求学,轻舟之上观隔岸青山连绵、轻舟之下莹洁江川旁生白鹭。环山饶水的地势让它仿佛与世隔绝,当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再次踏上这幽静、清雅的浮岛时发现它如同午睡的小村庄般安详,那幽静从苍天古树的隙间流出、从白雾飘渺的水面浮上。那清雅源于石板路旁的幽幽寸草、也来自于浅蓝天下倒映的清澈云曦,它像古代的书生一样,避在这远离集市喧嚣之地。他用自身的修为向世人倾诉着它的态度:潜心修学、与世无争。
萍洲书院因战火经历损毁、重修再到损毁的命运,如今已是第三次修复,后人在损毁的建筑残骸上将它修复、完善使他尽量的保持原有的风貌。多情的诗人来此都会赋诗、题词。但不论遭到怎样的损毁、无论历经怎样的修复,它依然向世人展示它美好的一面。它用安静、幽谧的姿态迎接每一缕晨曦的阳光、迎接每一位来此求学、游玩的人们。没有人会因为它的残垣断壁而忽略它雄厚的文化底蕴,故人也不会因为它重修砖瓦而觉得它沾染俗气。它用肃穆沉重的门槛向人们诉说着一种千百年来无法言语的气魄: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踏过求学的石阶,脚下的路由石板变为砖瓦,那种砖瓦理应是用于房屋之上,而他却嵌在地里,嵌成大小比例相等的同心圆。虽然砖瓦上已布满青苔,但那青苔正是这书院繁华落寞最好的见证者。那青瓦仿佛想告诉人们,百年前有无数学子在这之上晨练,它承受着学子的脚步、承受着历史的足迹,故人讲学讲的是一种境也是一种悟。在那个战火纷乱的年代,无数学子从这校场上开始一天的修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走过古瓦校场,推开书院中庭木门,嘎吱作响。那历史留下的声音就像岁月雕刻的年轮一样深入人心。香樟的气味弥漫空气中的每一个角落,在这苍天古樟下三五好友、对酒赋诗、绿荫清凉、书香琴杨,好生共享年华、快意人生。院内素池粼光映春色,映得春枝秀丽羽欢啼,映得百花羞容伊人笑。中庭的两旁是排列整齐的厢房,而那石子路旁的厢房曾寄住过谁的忧伤、古亭之下又是谁寒窗苦读的年华。岁月无声却让人害怕,暮然回首:香樟古亭依旧,故人人去镂空。
后院与中庭之间有一条错落有致的石板路,像一条胡同一样,不宽敞却特别明亮。青砖砌成的弧形门一个连着一个,就像连着学子求学若渴的心一样。拱门之上的砖瓦分层而落,像阶梯、似高楼,一路前行就仿佛攀登求学的大山一样。后院的规模与中庭大似相近,一样的春草露芽、高树依瓦。学堂就在这里,只不过如今已不用于讲学,本该讲学的地方供奉着一位影响中国教育颇深的人物,孔子的像位。绕过学堂偏门的过道,登上书院的顶层,中庭、后院的景色一览无余。百年前的先生站在高处播种他的思想、百年后的人们学习先人的睿智。而书院就像江湖,它不同于刀剑喑哑的江湖、不同于市井百态的江湖。它传承着古人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后人求知的渴望。它是挥毫泼墨的江湖、它是激昂文字的江湖,它是千百年来古城学子的江湖。
后庭过后的环岛路可谓是曲径通幽,它保存着最原始的风貌。这让绷紧神经的现代人得以最大程度的放松,空气中夹杂着喇叭花的芬芳、空气中略带着雨后泥土的清新,夕阳透过丛林斜照在碧草上、翩然起舞的蝴蝶安然落在枝桠上。沿着环岛石子路前行最终回到来时的路,书院门口的石狮依然望着崩腾北去的湘江,我不知道它这一望会是几千年。但它目光如炬充满期待,期待那划舟而来的学子、期待那文艺复兴的诗人、期待那每一次春涨、每一次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