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香云山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5-14 09:20 阅读(0)

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香云山

 香云山永灵寺生态文化之随想

 
郭宝玉
 
 
 
中华民族是一向是一个崇尚自然、愿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从古到今,一直秉持着与大自然友好的理念,并孜孜以求。华夏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都与自然有关,无不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小的方面,认为大自然的山水草木虫鱼鸟兽等皆有灵,所谓“万物有灵”是也。这些神灵或是缥缈无踪,或是融入人世间,成为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神灵,如所谓的山神、土地等,有的甚至与人产生种种交集,譬如有的自然之灵成精成妖后与人结婚生子,白娘子、《聊斋》里的很多精怪就是如此。有的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看似与“日”(天)斗,其精神实质却是古人追寻如何与“天”(大自然)相处的隐喻。夸父虽死,但其手杖最终却化为一片邓林(桃林),实质上就是人工植树种草、改善自然的寓意。道教三清,玉清、上清和太清,太清道德天尊崇尚无为,实质就是不要人为地过分改造自然;玉清原始天尊崇尚顺应自然,阐释天道,也是强调要顺天而行,掌握自然之规律;上清灵宝天尊虽有截取天道为我所用之意,但本质上也是利用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出现的“鸿钧”,应该是道教的最高准则(鸿,大也。钧,均衡,平衡也。鸿钧即指大自然的平衡),其最终化为天道,乃大道之显化实体,即人与自然的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也。这也是华夏文化中人与自然相处之最高境界。
 
 
 
永灵寺东杏树林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虽饱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但似乎从未主动向大自然发起“进攻”,反而是不断探索顺应自然、与自然更好地和谐的方式和道理。在道家思想中,大自然是修身养性的乐土和精神的栖息地,而不是征服的对象。道家的天是自然的天,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一切境界之至高,“人”乃自然之产物,不存在“人”反转过来改造、役使“天地”(自然)的情况。儒家虽承认“天人相分”“人禽之别”,但又主张把人类之爱推之于自然万物,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从而将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统一了起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对生命的关爱更是超出儒家与道家,主张“众生平等”,不杀生,慈悲为怀。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共同影响下,国人对“自然”心怀感激和敬畏之情,如民间有谚语说“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山川草木,往往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梅兰竹菊,皆为君子人格的象征。在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还落实到了制度上。从夏商周开始,就对环保有了明确的法律与禁令。殷商时期有对倾倒生活垃圾都有规定,而且视在街道倾倒为犯罪。西周时期颁布了《伐崇令》这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极为严厉。中国比较完备的封建法典《唐律》中设有“杂律”一章,更具体、更详细地对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作了规定。《明律》《清律》,多沿《唐律》,也有类似保护环境的规定。
 
 
 
永灵寺西丘陵
新中国建立后的种种改造自然,如植树造林、改造沙漠等,也主要体现着从古到今的这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核。进入新时期新时代后,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