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王安石 欧阳修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钱谦益 纳兰性德 王国维

小姑父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27 00:38 阅读(2)

 小姑父

孟国娥
 
 
    小姑父今年九十四岁,他是我们家唯一的长辈,在我的心里,他是那样慈祥,那样值得晚辈们的尊重。虽然年事已高,身体还可以,看起来也不是老态隆钟,我希望他老人家能活过一百岁。
 
   听母亲说, 小姑父本是农村人。一九四四年走日本,奶奶全家住在城里,老家就在城外的郊区,离城里只有三里地。我家三奶奶的娘家离城里有四五十里,比较偏远的山区,我奶奶就带着全家跟着三奶奶全家一起去到三奶奶娘家,一共二十多个人,在三奶奶娘家住下来。
 
    小姑父是三奶奶最小的弟弟,那年十七岁,和小姑妈同岁,小姑妈长得漂亮可爱,三奶奶母亲看着喜欢,就和奶奶商量两个对亲家。住在人家家里,寄人篱下,天天要麻烦人家,走日本,兵荒马乱的,也不知要躲多久,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奶奶心想,有个农村亲戚也不错,就满口应承。两家成了亲戚,就可心安理得的住下。
 
    在三奶奶家住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奶奶带着全家和小姑父一起回到城里,两家凑钱买了一台织布机,小姑父和小姑妈一起靠织布养家。
 
    解放后,农村土地革命,斗地主,分田地。小姑父的母亲要家里人来喊他们回去,说帮他们一家四口,在农村分得了田地,和农具,还分得了一口蒸酒打豆腐的大铁锅。小姑父和小姑妈商量,征求小姑妈的意见。小姑妈考虑,自己生长在城市,从没干过农活,吃不了农村的那份苦,就选择继续留在城里。
    城市经过了公司合营,小姑父和小姑妈进了织布厂当工人,他们都是熟练工,在厂里当师傅。
 
    一九六零年,过苦日子,城市基本口粮极低,又沒有油水,姑父家四个孩子,都是长个的年龄,粮食不够吃,如在农村,还可扯把野菜,摘个野果充饥,在城市,没有一点办法。那时,少吃的绝非小姑父一家人。工人们生活都很苦。织布厂的领导知道小姑妈的哥哥在郊区,就叫上小姑父陪同来到我家,和父亲说明来意,想在我们队上借一块地,种些蔬菜,分给全厂的工人度饥荒。父亲陪同厂领导找到队长商量,队长毫不犹豫,要父亲划一块好地给厂里。我记得那天中午,母亲蒸了一锅糖汪汪的红茹,招待小姑父和两个厂领导,两个厂领导吃得饱饱的,对母亲一再感谢!
 
    小姑父被派到乡下种蔬菜,早出晚归。那时,吃食堂,每人只有一份。母亲总是把自己的那份饭端给小姑父吃,自己吃点瓜果小菜充饥。那年生产队种了麦子,食堂不方便做,就分到户里,我们家也分了几十斤。姑父每天量一升麦子,借我隔壁家的石磨把麦子磨成粉带回家里。小姑父还从我家带些蔬菜回家。有了这几十斤麦子,和蔬菜,也帮助姑父一家贴补了一两个月。
 
    小姑父帮厂里种的蔬菜,有了收获。厂里职工,都来到地里高高兴兴的分蔬菜回家。过苦日子那一年由于小姑父的勤劳,和母亲无私的接济,小姑父一家终于度过难关,迎来了柳暗花明。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由于连年的干旱,队上的粮食老不够吃,国家救济农民一些三等面粉。三等面粉,呈棕黑色,母亲把三等面粉和好,做成豆腐丸那样大小,放在锅里蒸熟,我吃一个都很难下咽,哥哥那时下劳力,吃得三四个,佩服哥哥的胃口这么好。那时城市口粮要搭杂粮,一般都是搭红茹粉,母亲进城卖菜,每次都会送些菜给小姑父家,回家时,会带回一些红茹粉,豆腐干子之类。红茹粉蒸粑粑,比三等面粉好吃得多,隔壁邻居的小伙伴很羡慕我家有姑妈在城里,能吃到红茹粉粑粑和豆付干子炒辣椒。
© 2013-2022 古诗集 | 古诗词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