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吵”一架吧?! ——兼论“杠精”养成法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2-01-19 23:50 阅读(0)
我们来“吵”一架吧?! ——兼论“杠精”养成法
原创 张原 老张弹语文
我们来“吵”一架吧?!
——兼论“杠精”养成法
前几天忽然听到了一个词儿“掰头”,即英文“battle”。它作为比较大众的网络流行语,近两年渐渐被国人熟悉。那么,“掰头”是个什么梗?它译为中文的意思就是“争斗”“与……作战”。这起于嘻哈文化,大致就是说唱或街舞中艺人、舞者之间的较量比赛。
不过别紧张,貌似这个并不违反社会治安,这大多是一些比较公开公平,也比较和谐的竞争交流方式,它们也讲究自己的规则,一般呈现的都是现场面对面的即兴表演与发挥。不过在一些远离演艺圈娱乐圈的人士看来,那场面确实有点像吵架,或是在干仗。
但转念一想,既然是由音译而来,我以为,与其翻译成“掰头”让人误解(即使不是夺人性命,也容易被误解为损害花花草草吧),还不如译为“掰透”更有意趣。掰,掰扯,讲道理、辩论是也,纯北方方言;透:透彻、明白者也。二者这么一凑,顿时就是中西合璧,与“黑客(hacker)”“脱口秀(talk show)”的韵味别无二致。
所以,这才有了上面的题目,想要和您“吵一架”!
为什么要吵架?或是,为什么要掰透?想要和谁来掰透?
各位难道不觉得我们语文教学圈子里,太安静了吗?环顾四周,您是否发现,我们语文学科的杂志最多,发表的文章更多,教学观点、主张、策略、流派也很多,变化也最频繁,各种比赛评比的花样也是数不胜数。但是,你会发现,这么多主张、观点、流派,有些明显的是相反,乃至对立的,但是,在语文圈子里,大家都相安无事,各说各的,各做各的,对另一方的存在,似乎视而不见。
前几天,某人说了一句“语文教师要回炉”,虽然惊起一滩鸥鹭,但真的如同网络说的那样,任何新闻或事件其关注度呈现渐衰趋向,过了七天,一切就悄无声息,归于沉寂了。那位叶先生所言“回炉”,虽然有点极端,但说法并无大错。刚开始,无论是群起而攻之者,还是群起而赞之者,都不在少数,但剥离其言辞,观其立场与主张,恨不得把叶氏掰掉脑袋的人很多,能冷静地与对方去“掰透”一些道理的人很少。有很多人有论辩的架势,但没有论辩思维,更不讲论辩的规则,有些人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你没教过语文,怎么能批评语文老师。从现象上看,这话没错,但从逻辑上说,是站不住脚的。有的则以骂大街的方式,发了一通牢骚。
又是鲁迅说,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我觉得,它更没法把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掰透,反而激发了另一层浮躁。如果你反对他,你就摆出你的理由和主张,如果你支持他,亦然。要想掰透一件事,讲清一个道理,平静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心态。
十几年前,在一次论坛活动中,大家针对县中模式展开研讨,某教师抢过话筒既不说理,也不辩解,而是激昂陈词,一言以蔽之:你们县中模式就是死qiu,往死里qiu,我们这里就是素质教育!完了,也就没有下文了。前几年,在某群里,几个教师因为一个文言字词的翻译,由争论而争吵,再至鄙视辱骂,最后纷纷以退群了结。
在一些语文活动中,虽然有论坛或是专家与教师的对话,大家也都是各说各的,如同庖丁行走在骨头缝里的那把小刀子,专找软的收拾,硬的丝毫不碰。
我不想这样和同仁们吵架,我只希望大家就像斗舞或说唱PK那样,面对面地来把一个大家关心的,也是值得探究的学术问题、语文问题掰透一下。
首先,请我们各自站稳立场,亮明观点,不要这个也行,那个也哈哈哈呵呵呵。其次,请我们定好规则,遵守规则,尤其是防止跑题、闲扯、恐吓、辱骂,因为在个别人身上,WG遗风远大于学术涵养与君子度量。如果能行,最好有观众和评委作仲裁。再次,平等交流,淡化身份。别提他是名师,也莫说我是校长主任,少扯哪个是某地某处的教研员专家。大家摆事实不要像,讲道理,辨真伪,明是非。专家不要只说“兄弟当年在英吉利留学”的那些事儿,应该有些干货与一线教师分享,批评、指正,只要站得住脚,老师们会接受的。老师们也祥林嫂一样,天天把考试、分数挂在嘴上,把它当做一切研讨辩论的核心与归宿。好像谈课程、教材、教研、学养都是空谈,只有谈论分数与考试才是务实。再次,请大家都要做一个耐心的听众,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立场、前提、观点、论据、方式、思路等等,然后再有一驳一,有二批二。过于自我的人是无法与人交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