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沟水源出河南郡阳武县的蒗渠,
阴沟水的上口在卷县由大河给水,老渠道往东南流经卷县老城南面,又往东流经蒙城北面。据《 史记》 载,秦庄襄王元年(前249 )蒙鹜攻占成皋、荣阳,首先设置了三川郡。蒙城大概就是蒙鹜修筑的,但不大清楚。老渠道往东流,分为两条,俗称阴沟水。
京相潘认为是从河水分出的济水,也没有细究。这两条支渠都向东穿过济隧,右渠往东南流经阳武城北面,往东南穿过长城,流经安亭北面,又往东北流,与左渠汇合。左渠又东流,穿过长城,流经垣雍城南面,从前晋文公战胜楚国,周襄王在这里慰劳晋军。所以《 春秋》 记载:甲午年晋文公到了衡雍,在践土修建了王宫。《 吕氏春秋》 说:在衡雍尊奉周天子。《 郡国志》 说:卷县有座垣雍城,就是《 史记》 里所说韩国献给秦国的那座垣雍城。左渠又往东流经开光亭南面,又往东流经清阳亭南面,又东流与右渠汇合。阴沟水又往东南流经封丘县,横穿过济读,往东南流,到大梁与菠蔼渠汇合。梁沟开凿后,菠蔼渠老渠道实际上兼有阴沟和浚仪水两个名称,因此,《 水经》 说阴沟水发源于阳武县。阴沟水往东南流经大梁城北面,向左拐弯与梁沟汇合。两条水都往东南流,也都有鸿沟和沙水的名称。那条往东流相汇合的左渠就是饭水,这是这条支流源头部分的异名。因此《 水经》 说阴沟水源出菠蔼渠。
往东南流,到沛县分出褪水,
阴沟水先流入菠蔼渠,最后又从沙水分出,成为濄水。濄水在扶沟县承接沙水。许慎又说:濄水上流接纳了淮阳扶沟县的菠蔼渠,不可能到沛县才成为褪水的。《 尔雅》 说:濄水就是询水。郭景纯说:这是大水溢出而形成的支流。吕忱说:询水,就是濄水。褪水流经大扶城西面,此城的东北边,全是袁氏的旧墓,不少墓室都塌陷了,墓碑倾倒了,石羊石虎也破碎断折了,只有司徒袁谤、蜀郡太守袁腾、博平县令袁光的墓碑还在。除此之外,就都不知是谁的墓了。褪水又往东南流经阳夏县西面,又往东流经逮城北面,城墙十分坚实,西头有城郭。褪水又往东流经大棘城南面,这是过去都县的大棘乡。《 春秋》 :宣公二年(前607 ) ,宋国华元与郑国公子归生在大棘会战,华元被俘。《 左传》 说:华元在出阵前杀羊慰劳将士,但没有把羊肉分给他的驾车人。将要开战时,驾车人羊斟说:过去的羊肉由您支配,今天的事情要由我支配了。就驾车闯入郑军阵中,所以华元被俘。后来这一带被楚庄王所兼井厂因而圈称说:大棘是楚国地方,有楚太子建的坟墓及伍员的钓台、池塘,如今都还在。褪水又往东流经安平县老城北面。《 陈留风俗传》 说:大棘乡就是从前的安平县,人民敦厚愚拙,容易统治。褪水又往东流经鹿邑城北面,人们称虎乡城,是不对的,这就是《 春秋》 时的鸣鹿。杜预说:陈国武平西南有个鹿邑亭,就指这地方。城南十里有晋中散大夫胡均碑,元康八年(298 )立。濄水以北有汉温令许续碑。许续字嗣公,陈国人,被推举为贤良,授官议郎,以后调到温县当县令。墓碑是延熹年间(158 一167 )所立。濄水又往东流经武平县老城北面,城西南面约七里有汉尚书令虞诩碑,碑上题字是:虞君之碑。虞君名诩,字定安,是虞仲的后代,当过朝歌令和武都太守。碑上文字残缺很多,不能辨认了。按范哗的《 汉书》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祖父在县里当狱吏,管理犯人较为宽厚。他曾说:于公当里门的小吏,但他的儿子却做皿相;我虽比不上于公,但子孙未必不当九卿,因此给虞诩取字叫升卿。定安是他的小名。魏武王最初被封在这里,最后,又以武平、华夏作为他的封地。濄水又往东流经广乡城北面。圈称说:襄邑有个蛇丘亭,就是过去的广乡,后来改称广世。后汉顺帝阳嘉四年(135 ) ,将这地方封给侍中挚填,立为侯国,就是广乡。濄水又往东流经苦县西南,分为两条水,支流向东北流,在赖城流入山谷,称为死褪。濄水又向东南拐弯,流经苦县老城南面。《 郡国志》 说:这里就是春秋时的相,王莽改名为赖陵。苦县老城四面的城门,修筑了几条宽阔的驰道,东面从赖乡开始;南面从南门穿过泄水,直通故台,故台西面朝向南门。另一条大道直通向广乡道西门的驰道。西边通到武平北门的驰道,直达北台。褪水又向东北拐弯,流到赖乡西面,谷水注入。谷水的上口承接襄邑县东面的涣水,向东流经承匡城东面。《 春秋经》 记载:夏天,叔、仲、彭生在承匡会见了晋国邵缺。《 左传》 说:商量对付投靠楚国的诸侯。京相蟠说:今天,在陈留襄邑西面三十里有旧时的承匡城。谷水又往东南流经已吾县老城西面。《 陈留风俗传》 说:匕吾县从前属于宋国,兼有陈、楚的部分土地,是过去梁国的宁陵县种龙乡。成帝、哀帝时这里的居民发展到八九千户,于是当地的士族、官吏要求设县。永元十一年(99 ) ,陈王封地被削,十二年( 100 )自郡划出大赖乡、直阳乡隶属于该县,取了个美名叫巳吾。这里还有陈、楚两地的旧习俗。谷水又往东流经拓县老城东面,' 据《 地理志》 ,这是淮阳的属县。城内有拓县县令许君撰写的《 清德颂碑》 ,别的石碑都破碎了,碑文也已模糊不清,只有此文的碑刻还看得出。城西南约一里左右,有汉阳台令许叔种碑,是光和年间(178 ? 184 )所立;又有汉故乐成陵令太尉椽许婴碑。许婴,字虞卿,是司隶校尉的儿子。碑是建宁元年(168 )所立。其余的石碑,文字都剥蚀不清,无可辨认了,看来应当也是像司隶等差不多的碑。谷水又往东流经苦县老城中,大泛滥时,就流遍四周的护城河;水小时,就只有一水独流了。谷水又往东流经赖乡。 城南面。这座城非常坚实,东北隅有台,显得较高。民间以为此台在谷水北面,因此又称此城为谷阳台,其实是不对的。谷水在这里东流注入濄水。濄水又往北流经老子庙东面,庙前有两块石碑,在南门外。汉桓帝派遣宦官管霸去祭祀老子,命陈国皿相边韶撰写碑文。碑的北面有两座很整齐的石网,石网南侧,是魏文帝黄初三年(222 )经过谁县时刻的,石网北边东侧,有孔子庙,庙前有一块石碑,石碑朝西,是陈国垂相鲁国的孔畴在建和三年( 149 )所立。北面就是老君庙,庙东的院子里有九口井。又往北,在褪水的旁边又有李母庙,在老子庙的北边,庙前有李母墓,墓的东边有块石碑,是永兴元年(153 )谁县令长沙王阜所立。碑文说:老子生在曲水、褪水之间。褪水又向东拐弯,流经相县老城南面,此城虽很小却很坚固,边韶撰的《 老子碑》 说:老子是楚国相县人。相县虚空荒凉,今天属于苦县,老城至今还在,在赖乡的东边,褪水流过城南。说的可能就是此城,但却没有城郭了。泄水又往东流经谁县老城北面。《 春秋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前638 ) ,楚国成得臣率领军队讨伐陈国,结果攻取了谁,在顿筑城,然后还师。王莽时叫延成亭,魏时设立了谁郡,是沈州的治所。沙水从南面分支流出,往北流经谁城西面,往北注入濄水。濄水四面环绕城边,城南有曹篙墓,墓北有一块石碑,碑北有一座庙堂,今天在遗址上还能看到石柱和石础。庙北有两座石网,互相对峙,高一丈六尺,顶椽、斗拱及立柱都雕刻着云纹,上面的围屏已经破碎,石网北边有一块圭形碑,碑上题着:汉故中常侍长乐太仆特进费亭侯曹君之碑,延熹三年(160 )立。碑的背面又刻着诏书,两面碑文相同。石碑东西两边,相对立着两匹石马,高八尺五寸,石雕粗糙拙劣,比不上光武帝墓道上的石像石马。附近有曹腾兄墓,墓东有石碑,题着:汉故颖川太守曹君墓,延熹九年( 166 )卒。而未刻立碑年月。墓北有他的长子曹炽的墓,墓东有石碑,题着:汉故长水校尉曹君之碑。曹君历任大中大夫、司马、长史、侍中等职,调任长水,三十九岁死,熹平六年(177 )造。曹炽弟曹清的墓也在这里。墓东有碑,题着:汉渴者曹君之墓,熹平六年(177 )立。城东有曹太祖的故居,故居背靠城墙,面对民房,旁边是城壕,面临流水。《 魏书》 说:太祖当过议郎,后因病辞官还乡,在城外建了房屋,春夏研读诗书经传,秋冬到郊外射猎娱乐。文帝于汉中平四年(187 )出生在这里,当时天上青云像车盖一样笼罩着,到天晚才散去,指的就是此处。后来文帝在延康元年( 220 )驾临谁县,大摆筵席宴请乡里父老,并在故居设立祭坛,坛前立碑,碑题叫大飨之碑。碑的东北面、泄水南面,有谁定王司马士会墓。墓前有块石碑,是晋永嘉三年(309 )所立,碑南约二百来步。有两根石柱,高一丈多,下半部有成束的竹子互相交文的花纹,雕刻非常精致。石碑上写着:晋朝前使者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扬州、江州诸军事,安东大将军,谁定王,河内郡温县司马公墓之墓道。濄水又往东流经朱龟墓北面,往东南流。墓南靠近道路,有块石碑,碑一卜题茸:,汉故幽州刺一史朱君之碑。朱龟字伯灵,光和六牟(183 )死于在任期间,旧属别驾从事史、右北平无终县年化,中平二年(185 )造、碑的背面刻着旧时属吏的姓名,都是蓟、琢及上谷、北平等地人。濄水往东南流经层丘北面,丘岗特别秀美,巍然独立,这是从前军营所在的地方。濄水又往东南流经城父县老城北面,沙水的支流在这里注入濄水。此水上流在思善县承接沙水,世人称为章水,因此有章头的地名。章水往东北流经城父县老城西面,靠着城旁往东北流入濄水。泄水又往东流经下城父北面。《 郡国志》 说:山桑县有个村子叫下城父聚。褪水又拐弯流经村东的郎山西面,又往东南拐弯流经郎山南面,山东有个垂惠聚,人们称为礼城。袁山松《 郡国志》 说:山桑县有垂惠聚,指的就是此城。‘褪水又往东南流经褪阳城北面,城濒褪水,魏太和年间( 477 ~噢99 )是濄州的治所,派盖表任刺史。后来废州立郡,有濄水天险为屏护。濄水又往东南流经龙亢县老城南面,汉建武十三年(37 ) ,光武帝把这地方封给傅昌,立为侯国。所以俗语说:沛国龙亢到山桑。褪水又拐弯向南流出石桥,石桥已毁,崩塌下来的石块堆积在两岸,高达二丈,水从其间流过。又往东南流经荆山北,往东流去。
又往东南流,到下郑郡淮陵县,注人淮水。
濄水又东流,在左边与北肥水汇合、北肥水发源于山桑县西北的大泽,往东南流,左右两边引来了好几条细流,这些水源来自不同的地方,但都汇聚于一水。北肥水往东南流经山桑邑南面,俗称北平城。从前文钦受封为山桑侯,食邑大概就在这里。城东南有一块石碑,碑文已经完全剥蚀得无法辨认了,只有石碑背面所刻的属吏姓名还能看清:熹平元年(172 )义士门生沛国萧县刘定兴立。北肥水又往东流经山桑县老城南面,俗称都亭,这是不对的。令天城内东侧小山岗上还有一座亭子高高地矗立着,山岗很高峻,不是一般大台所熊相比。《 十三州志》 说:城内有座山,山上的亭子旁有桑树,因此取名山桑县。外城东有文穆墓碑,大意说:文穆祖上三代都官至二千石。文穆初任郡户曹史,召试为博士、太常承,因懂得气象变化的规律,升任侍中、右中郎将,调任九江、彭城、陈留三郡太守,光和年间(178 一184 )亡故。属吏琢郡太守彭城吕虔等人立碑。北肥水又往东流,积聚成破塘,叫做瑕破。塘水又往东南流经瑕城南面。《 春秋左传》 :成公十六年(前575 ) ,楚军回返到瑕,就指此城。所以京相潘说:瑕是楚国的地方。北肥水又往东南流经向县老城南面。《 地理志》 说:向县是从前的向国。《 世本》 说:许、州、向、申,都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京相播说:向是沛国的一个县,今天并入谁国龙亢县了。杜预说:龙亢县东有向城,汉世祖建武十三年(37 ) ,将向城改封给富波侯王霸,立为侯国,就是此城。俗称圆城,不对。北肥水又向东南流经义成南面,人们称褚城,也是不对的。北肥水又往东注入濄水,濄水又往东注入淮水。《 水经》 说濄水到下邪淮陵县注入淮水,是搞错了。
汳水从浚仪县北边阴沟流出,阴沟就是菠蔼渠,有的说汳水接纳了旗然水,又说丹水、沁水乱流,在武德横穿河水,向南流入荣阳与汳水汇合,因此汳水又兼有丹水的名称。后来,河水、济水断流,汳水就承接旗然水往东流。自从王责引水淹大梁城后,汳水就从县南流出,而不经县北。夏天洪水泛滥时,这条河就和老渠道相通,老渠道就是阴沟,在大梁北又叫浚水。因此圈称著的《 陈留风俗传》 说:浚水流经大梁北。又往东流,汳水就从这里流出。所以《 水经》 说:汳水是从浚仪县北面的阴沟流出的。汳水往东流经仓垣城南面,这就是浚仪县的仓垣亭。此城面临汳水,陈留垂相毕邀的治所就在这里。当时,征东将军苟烯往西边走,毕邀逃回京城,苟啼派司马东莱王赞代为据守仓垣,并断绝了陈留运粮的水路。扳水又往东流经陈留县的饼乡亭北面。《 陈留风俗传》 提到陈留县有饼乡亭,就是这个亭。汳水又流经小黄县老城南,《 神仙传》 说:灵寿光,扶风人,死于江陵胡周家,胡阁把他安葬了,过了一百多天,却有人在小黄县看见灵寿光,就写信告诉胡周。胡阁掘开坟墓一看,只留下一双鞋子。汳水又往东流经鸣雁亭南面。《 春秋左传》 :成公十六年(前575 ) ,卫侯讨伐郑国,到了鸣雁。杜预《 释地》 说:鸣雁亭在雍丘县西北,现在民间还称作白雁亭。汳水又往东流经雍丘县老城北面,又流经阳乐城南面。《 西征记》 说:阳乐城在汳水北面一里,城周长五里,在雍丘县边界。汳水又东流,有一条老渠道从这里分出,南通睢水,叫作董生决。有人说董氏作乱时,引扳水南流与睢水相通,水就因此得名。今天已无水了。汳水又东流,有支流分出,分水口俗名叫落架口。《 西征记》 说:落架是水名。《 续述征记》 说:在董生决下流二里。汳水又流经外黄县南面,又往东流经秀仓城北面。《 续述征记》 说:芳仓城离大游墓二十里。又往东流经大齐城南面。《 陈留风俗传》 说:外黄县有个大齐亭。又往东流经科城北面。《 陈留风俗传》 说:县里有个科察亭,那么这就是科察亭了。汳水又往东流经小齐城南面。汳水又往南流经利望亭南面。《 风俗传》 说:这就是过去的成安。《 地理志》 说,这是陈留的一个县名,汉武帝把这地方封给韩延年,立为侯国。汳水又东流,龙门老河道在这里流出,河道以前与睢水相通,因此《 西征记》 说:龙门,是水名。龙门北面有个土台,高三丈余,顶上面积数十步见方。汳水又往东流经济阳考城县老城南面,这一段叫曹获渠。考城县是周朝时的采邑,春秋时叫戴国。《 左传》 :隐公十年(前713 )秋,宋、卫、蔡三国讨伐戴国,指的就是这里。汉高帝十一年(前196 )秋,将这地方封给彭祖,立为侯国。《 陈留风俗传》 说:这是秦时的毁县。后来汉兵起事,遭到战祸,县里连年灾荒,因而改名为蓄县;王莽时又改名嘉毁。章帝东巡时经过此县,下诏说:陈留蓄县,县名不好,高祖讨厌柏人这县名太恶劣,世宗(武帝)改闻喜、获嘉的县名,以纪念吉庆的喜事。为感激先皇英灵的眷顾,把荣耀归于历代武功显赫的先皇,特此把蓄县改为考城。这条渠道大概是因曹县而得名的。汳水又往东流经宁陵县沙阳亭北面,这就是从前的沙随国。《 春秋左传》 :成公十六年(前575 )秋天,在沙随会合,谋划讨伐郑国。杜预《 释地》 说:在梁国宁陵县北面有沙阳亭,民间称为堂城,是不对的。汳水又往东流经黄篙坞北面。《 续述征记》 说:堂城到黄篙二十里。几\扳水又往东流经斜城下。《 续述征记》 说:黄篙到斜城五里。《 陈留风俗传》 说:考城县有科亭。汳水又往东流经周坞旁。《 续述征记》 说:周坞在斜城东边三里。晋朝义熙年间(405 一418 ) ,刘裕派遣周超之从彭城沿着汳水老渠道,砍树开路七百多里,开通了水路,船只停泊在这里,因此这个船坞留下了周坞的名称。汳水又往东流经葛城北面,葛城是过去葛伯的封国。孟子说:葛伯不祭祀。汤问道:为什么不祭祀?葛伯回答说:没有供品可以祭祀。汤给葛伯送去供品,葛伯又不祭祀。汤又问他。葛伯回答说:没有牛羊供祭。汤又送给他牛羊,葛伯还是不祭祀。汤又问他。葛伯答道:没有谷物供蔡。汤就派了毫的民众去为他耕种,让老弱的人去送饭。葛伯又领了一批人去夺取饭食,不肯给他的人,就把他们杀掉。于是汤才出兵伐葛。葛在六国时属于魏国。魏安鳖王把这地方封给公子无忌,号为信陵君,封地在葛乡,就是这个葛城,位于宁陵县西边四十里。汳水又往东流经神坑坞,又往东流经夏侯长坞。《 续述征记》 说:从夏侯坞到周坞,相距五里。汳水又往东流经梁国唯阳县旧城北面,然后又往东流经襄乡坞南面。《 续述征记》 说:襄乡坞西距夏侯坞二十里;向东一里就是襄乡塔。汳水流经塔南,这座塔是汉朝熹平年间(172- 178 )某君所建。某君死后被葬在这里,他的弟弟刻石立碑,表彰他的功德。墓道前有狮子、夭鹿,用砖砌筑了百达柱八处,现在大多荒废颓败,崩塌毁坏得差不多了。
又往东流,到梁郡蒙县分出获水,主流往南流人唯阳城中。汳水又往东流经贯城南面,此城俗称薄城,是不对的。阐姻.《 十三州志》 说是贯城,位于蒙县西北。《 春秋》 :禧公二年(前658 ) ,齐侯、采公、江、黄在贯会盟。杜预却说是贯,他说:贯溪两字字形相似,容易混淆。贯在齐,指的是贯泽,他说得很对,所以不是指这里。现在,这一带没有别的城,在蒙西北,只有这座城。考查文献,与实地核对,这里指的是贯邑已经十分清楚,可见不是指毫城了。汳水义往东流经蒙县老城北面,俗称小蒙城。按《 西征记》 :城在汳水南十五六里,就是庄周的家乡,他曾当过蒙的漆园吏。郭景纯所说的漆园有个高傲的小吏就指他。他为悼念惠施之死,在此城闭门不出。汳水从县南流出来,今天已没有水了。只有唯阳城南边有一条小水流,往南流入睢水。城南二里有汉太傅椽桥载墓碑,桥载字元宾,梁国唯阳人,唯阳公子于熹平五年(工76 )立。城东百步有石室,门口刻着几个大字:汉鸿护桥仁祠‘城北五里有石虎、石柱,却没有石碑,不知是什么时候建的。扳水又往东流经大蒙城北面,自古以来,从未听说过有两个蒙城,这里也许就是蒙毫了,而所谓景薄则是北毫。椒举说:商汤曾在景毫发布诏令。阐驰说:景毫是商的都城。毫原本是帝誉的.故都,在《 禹贡》 所载豫州境内的河水与洛水之间,翰是今天河南• 堰师城西二十里的尸乡亭。皇甫谧以为考证起史实来,学者都常常弄错,例如孟子说,汤住在毫,与葛相邻,那么毫与葛就是近邻了。汤的领地七十里,葛的爵位又不过是伯,封地有限,而宁陵与堰师相距却远达八百里,不可能让儿童送饭、青壮年替他们耕田的。现在梁国有两个叫毫的地方,南毫在毁熟,北毫在蒙,而不是堰师。古文《 仲迪之浩》 说:因为葛伯杀人夺取饭食,于是征伐就从葛开始。这是孟子的说法。崔稠说:汤墓在济阴薄县北面。《 皇览》 说;薄城城北以东三里,平地上有汤墓,墓呈方形,每边各长十步,高七尺,墓顶平。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 ) ,大司空史部长卿巡视水灾,也去视察了汤墓。汉朝时属于扶风;现在征县回渠亭还有汤池,就是征陌。但没有亲眼看烈,难以知道详情。按《 秦宁公本纪》 说:二年(前714 )伐汤,三年(前7 抬)与毫打仗,毫王逃到戎国,就灭了汤。那么周桓王时也有个毫王名汤,被秦所灭的了。这是西戎一个小国的国王,死后葬于征:并不是殷汤。刘向说:殷汤没有葬处使人怀疑。杜祯说:梁国蒙县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汤墓_,西边还有箕子墓。现在城中有一座方形古墓,可能就是杜元凯所说的汤墓了,但人们却叫王子乔墓。墓旁有碑,题着:仙人王子乔,碑文说:王子乔是上古时代的真人;只听说他成了仙,但不知生在哪个朝代。向了许多道家,有人说他生于颖川,有人说他生于蒙。初时修建此城时,就已声了这座坟墓了,据古人相传,说是王氏墓。到永和元年(345 )冬十二月,正值祭祖的日子,夜里坟上有哭声,哭得很悲哀,住在旁边的王伯觉得很奇怪,明目去祭祀时仔细地察看。当时天下大雪,没有人行走,在祭祀处只看到大鸟的足迹,邻近的人都认为这是神灵留下的,以后有人戴着一顶大帽,穿着红袍,丰持竹杖站在墓前,对着砍柴的孩,子伊永昌说:我是王子乔,你不可砍我坟上的树呀。说完忽然不见。当时的县令泰山万熹,考究了先前老人的话,又看到有神灵显应的吉兆,于是修建了灵庙,使神灵可以在此止息。于是喜欢学道的人纷纷从远方而来,有的弹琴歌颂太一,有的沉思冥想,神游于奇幻的丹丘仙境,知道这神圣的墓地,葬的实在就是真人的祖先。延熹八年(165 )秋八月,皇帝派遣了使者来以牛羊献祭,怀着敬畏的心情,祭礼非常庄严肃穆。宰相东莱王璋,字伯仪,以为神灵和圣人所出的地方,必须有铭刻加以表彰,于是就和长史边乾遂一同树碑立石,来颂扬仙人的事迹。读这篇碑文,内容似乎也并不怎么深刻,但我既然亲目所睹,也不能不记录下来,留作参考罢了。
获水在梁郡蒙县以北由派水分出,《 汉书• 地理志》 说:获水上流承接街获渠,又兼有丹水之称。又说,《 竹书纪年》 说:宋国在丹水上杀了它的大夫皇缓。又说,宋国发大水,使丹水奎塞不通,丹水大概就是饭水的异名。获水从蒙县向东流出,水南有汉故绎幕令匡碑。匡字公辅,是鲁府君的小儿子。墓碑上的字迹已破损剥落,不能辨识,看不出立碑的年月了。获水又往东流经长乐固以北、巳氏县以南,往东南流经蒙泽。《 十三州志》 说:蒙泽在县东,《 春秋》 :庄公十二年(前682 ) ,宋万与阂公赌博时相争,在蒙泽杀了阂公。获水又往东流经虞县老城北面,虞县是古时的虞国。从前夏朝少康逃奔到虞氏那里,做了管理膳食的小官,于是虞思把两位姓姚的女子嫁给他做妻子。这就是王莽时的陈定亭。城东有汉司徒盛允碑。盛允字伯世,梁国虞人。他的祖上姓爽,到了汉朝中期,为避孝元皇帝讳,改姓盛。盛氏世代继承祖上的美德,到了盛允,被举荐为孝廉,授官为郎,历任司空;司徒。墓碑立于延熹年间(158-166 ) , 墓地还建有一座石庙,庙宇已经倒塌了,但庙基还可以找到。获水又往东南流经空桐泽北面,空桐泽座落在虞城东南,《 春秋》 :哀公二十六年(前469 )冬天,宋景公在空泽游览,辛巳,在连中逝世。大尹、左师组织了空泽的千名甲士,将景公的灵枢从空桐护送到沃宫。获水又往东流经龙谁固,又往东与黄水口汇合,黄水上流承接黄破,注入获水。获水又往东流入栋林,世人称为九里柞。获水又往东南流经下邑县老城北面,楚考烈王灭了鲁国,顷公逃走,迁居到下邑。楚、汉彭城之战时,吕后的哥哥吕泽,把军队驻扎在下邑,高祖战败退回,来到吕泽的军中。张子房首创捐地的策略,梦收了该下的军队,陆机所谓就在下邑谋划,就指这件事。下邑,王莽改名为下治。获水又往东流经场县老城北。应韵说:场县东面有座场山,出产纹石,秦朝时设立了杨郡,这是以山来命名的,就是王莽时的节场县。山上有梁孝王墓。这座坟墓,开山凿石作为棺榔和墓室。走一里路,才到墓室里 那地方有积水,深数尺,水中有大鲤鱼。民众都说这里有神明,不敢触犯他。到这里来的人都要斋戒沐浴才敢进来,如果不举行斋戒,一到这里就有野兽出来咬他的脚,这野兽不易看见,有些人偶然看见,都说形状像狗,也不知究竟怎样。山上有梁孝王祠。获水又往东流,谷水注入,敦水上流承接杨破,破中有座香城,此城四面环水,破塘接纳了各条散流的水,有零水、滚水、清水,积聚成深潭,叫做杨水。赵国有个人名叫琴高,因擅长鼓琴,成为康王的门客,他掌握了仙人彭祖、涓子的仙术,在杨郡漫游了二百余年,后来要潜入杨水中取龙子,与弟子们约定说:大家都洁身斋戒,设立屋祠,在水旁等待。不久,他果然乘坐红鲤鱼从水中出来,进入祠中坐着。杨郡一带约有上万人来观看,他在祠中逗留了一个多月,后又重新潜入水中。阪水东流,称为谷水,往东流经安山北面,安山就是杨北山。山上有陈胜墓。秦朝末年大乱,陈胜最先起兵伐秦,结果却战败身死,葬于杨县,溢号称隐王。谷水又往东北流,最后注入获水。获水又往东流经蓝田乡的城郭,又往东流经梁国抒秋县老城南面,这就是王莽时的予秋。获水又往东流经洪沟,往东流去。洪沟南北各有一条,沟的上端与获水相对,人们叫它鸿沟,其实不是。《 春秋》 :昭公八年(前534 )秋天,在红打猎。杜预说:沛国萧县西有红亭,就是《 地理志》 上说的浊县。景蒂三年(前154 ) ,把这地方封给楚元王的儿子富,立为侯国,王莽时叫贡。大概沟名因音同而误,这并不是楚、汉分界的鸿沟。又往东流过萧县南面,睢水往北流注人。
萧县南面对山,人们叫萧城南山。戴延之称它同孝山,说是以汉阳城侯刘德居住的乡里名来取山名的。刘澄之说:县南有冒山。不知道谁的说法对。山里有箕谷,谷水往北流注入获水,人们叫它西流水,说此水的上流承接悟桐破,因破水向西流而得名。我曾经途经萧邑,城的右面只有这条水向北注入获水,再没有其他的水了,推想起来就是《 水经》 里所说的睢水仍萧城东、西、南三面濒临获水,旧时的沛郡治所及县治都同在此城。城南从前有一座石桥,用石块垒砌而成,高二丈,也未署建造者的名字,现在已荒废毁坏得差不多了。萧县原来是萧叔国,是宋国的附庸,被楚国所灭。《 春秋》 :宣公十二年(前597 ) ,楚国征伐萧国,萧国被击溃,申公巫臣说:战士大多衣单身寒,请君王巡视三军,抚慰将士,他们就像穿上棉衣一样温暖了。这是统帅施恩于部下的结果。萧女嫁往齐国,后来成为顷公的母亲,就是部克所说的萧同叔子。获水又往东流经龙城,这座城不知是谁首先修筑的。获水又往东流经同孝山北面,山的北麓有楚元王墓,上圆下方,用石块垒砌而成,高十余丈,宽约百来步,南北向并列有十几座坟墓,都是石块垒结的。获水又东流,净净沟水注入,沟水上流承接梧桐破,往西北流,就是中书刘澄之所说的白沟水,又往北注入获水,俗名净净沟。
又往东流到彭城县北面,往东注人泗水。
获水从净净沟往东流经阿育王寺北面,有人说这座寺院是楚王英建造的,但不很清楚。因为寺里倡导阿育王的遗法因而得名。获水与安破水汇合。安破水上流承接安破的余水,往北流经阿育王寺旁。水上有一座桥,叫做玄注桥,岸边有一座石墓,早年被开掘过,墓石雕砌得很精致奇巧,是一座十分壮观的建筑,但不知是谁的坟墓,也许就是刘渣之所说的凌家吧。安破水往北流,注入获水。获水又往东流经弥黎城北面,刘澄之《 永初记》 提到,城的西南有弥黎城。获水在彭城西南转弯往北流,经过彭城,城西北从前有楚大夫龚胜故居,就是楚国老父哭吊龚胜的地方。,获水又向东转,流经城北,向东注入泗水。城北三里有座石墓被掘过,传说是楚元王孙刘向墓,不知是否确实。彭城就是殷大夫老彭的封国。春秋时是宋国的地方。楚国征伐宋国,兼并了此城,把它封给鱼石。崔季硅《 述初赋》 说:在下那纪桥怀想黄石公,把彭城封给鱼石。指的就是这个县城。孟康说:过去称江陵为南楚,陈为东楚,彭城为西楚。文颖说:彭城,过去属东楚。项羽在这里建都后称为西楚。汉高祖平定天下,把这里立为楚郡,封他的弟弟刘交为楚王,建都彭城。宣帝地节元年(前69 ) ,改为彭城郡,王莽时又改名为和乐郡,是徐州的治所。城内有汉朝司徒袁安、魏中郎将徐庶等几座石碑,在街道的右面排成一行,他们都曾当过楚国的垂相。大城里有一座金城,东北面有一座小城,刘公改建扩大了范围,城墙都用石块垒砌,高四丈,周围城嚎环绕。小城西面又有一座城,是大司马琅邪王所修建,此城利用从前项羽的老台经营构筑,建造了宫殿和门阁,重新恢复建筑的规模。义熙十二年(46 ) ,忽然下了一场大雨,饭水暴涨,城也崩塌毁坏了。冠军将军是彭城刘公的儿子,又重新修筑了城墙。新修的城墙全都用砖垒砌,宏伟壮观,十分坚固,城头的睐望台瑰丽堂皇,无论南方北方都没有看到过。宋平北将军、徐州刺史河东薛安都,率全城军民归降于魏,魏派遣博陵公尉苟仁、城阳公孔拍恭援助他,全城完好无损,和先前一样壮丽。但以后却被拆毁,昔日的雄姿,也一旦化为乌有,只有局部地方留下一些精致的雕刻,龙腾云飞气势不凡,真雕得十分精妙。东北角城上建造了一座城楼,叫彭祖楼。《 地理志》 说:彭城县就是古时彭祖的封国。《 世本》 说: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叫钱,就是彭祖。他之所以被称为彭祖,是因为封于彭城的缘故。楼下是彭祖墓。彭祖活到八百岁,是极长寿的了,但这里有他的坟墓,大概也是无穷天地间的一种物化现象。饭水和泗水流过彭祖楼旁,楼的东北面,就是这两条水的汇流处。登楼眺望,蜿蜒的川流,坦荡的原野一望无际,是一个登高揽胜的好地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