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水发源于弘农郡龟池县南边的潘取林毅阳谷,
《 山海经》 说:傅山西边有一片森林,叫潘爆林,谷水就发源在那里,东流注入洛水,沿溪一带多产咽玉。现在谷水发源于干蜻山以东的马头山毁阳谷,往东北流经龟池川,这里原来是中乡地区。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 ) ,首次筑城,迁移了一万户过去,设立为县,就依晴龟之池来取县名。也有人把它叫彭池。所以徐广《 史记音义》 说:龟字也有写作彭字的,彭池是谷水的发源地。钗水又往东流经秦、赵两城以南。司马彪《 续汉书》 说:赤眉军从龟池取道利阳南下,打算去宜阳。世人称为俱利城。老人们说:从前秦国和赵国会盟,两方都占有一城。秦王叫赵王弹瑟,蔺相如则要秦王击击,就在这地方。冯异也是在这片平原上打败赤眉军的。所以光武帝的《 玺书》 说:开头虽然在回溪垂头丧气,最后却在龟池奋翅高飞,可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殷水又往东流经土蜡北面,就是所谓三蜻。谷水又东流,在左边汇合了北溪。溪水发源于北方的龟池山,往东南流,注入谷水。可能这就是孔安国所谓的涧水。谷水又往东流经新安县旧城,从城南北两边穿过,西边与蜻龟池相接。从前项羽往西打进秦境,就在这里活埋了二十万投降的秦兵。这位霸王落得国灭身亡,实在罪有应得‘谷水又往东流经千秋亭南边,亭的四周用石块砌垒成城墙,世人称为千秋城。潘岳《 西征赋》 说:这亭虽有千秋的名号,孩子却活不了七十天时间!指的就是此亭。谷水又往东流经雍谷溪,山谷回环曲折,石路为峡谷所阻,所以又有峡石之称。谷水从一边流过,在左边与北川水汇合。北川水有两个源头,都从北山流出,往东南流,汇合成一条水,从西北往东南注入鼓水。谷水又往东流经缺门山,山冈中间约有一里多的一段断而不连,所以得了缺门之名。两边的岩壁竞相争高,陡峭耸峙,难分高下;西望两山,就像两块巨大的磨石。谷水从缺门东流,广阳川水注入。广阳川水发源于广阳北山,往东南流,注入谷水。南望微山,群峰云雾缭绕,谷水又流经白超垒南边。戴延之《 西征记》 说:接着到了白超垒,这里离函谷关十五里。城堡就筑在大道上,两边山岗耸立,相距百余步,道路就从中间通向北方。其实这是从前的关城,并不是什么白超垒。真正的白超垒在缺门东边十五里,堡垒旁边从前有个土城,当时冶官就驻在这里。魏晋时期,引了敦水利用水力鼓风冶炼,以供国家需用,今天还留有遗迹。谷水又东流,石默溪水源出微山的东麓,往东北流,注入鼓水。谷水又东流,宋水北流注于谷水。谷水又往东流经魏时将作大匠母丘兴墓南,如今还留着两块墓碑。丹丘兴是母丘俭的父亲。《 管格别传》 说:管格曾随军西征,经过他的墓旁,看到四面的雕刻,不觉叹了一口气,对朋友说:玄武缩着头,青龙断了足,白虎衔死尸,朱雀在悲哭:四种危象齐全,按理应当灭族。他真的说中了。谷水又往东流经函谷关南,往东北流,皂涧水注入。皂涧水发源于新安县,往东南流经母丘兴墓东面,又往南流经函谷关西面。函谷关又高又险,道路就从关城通出。汉朝元鼎三年(前114 ) ,楼船将军杨仆,屡建大功,觉得住在关外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申请以七百名憧仆来修筑要塞,把关口迁到新安去,就是这地方。从前郭丹从西方入关,在关下慷慨地说:如果我不能乘坐驯马高车,就永远不从这关口出去!他离家十二年,果然实现了自己的志愿。皂涧水又东流,注入谷水。谷水又往东北流经函谷关城东,在右边汇合了爽水。《 山海经》 说:白石山以西五十里有山叫毅山,山上多毁,山下多桑树,爽水就发源在这里。世人叫它经麻涧,北流注于谷水,水中多产孔雀石。谷水义东流,涧水注入。《 山海经》 说:娄琢山以西四十里,有山叫白石之山,涧水就发源在这里,北流注入谷水。挚仲治《 三辅决录注》 说:马氏兄弟五人,一起住在涧水与谷水的汇流处,建了一座有五道门的客舍,因而就以五门为名,地点就在河南以西四十里。用《 山海经》 来核对,里数与挚仲治所记并无不同,两水汇合处还留有马氏故居的旧址。这就是涧水,《 周书》 所谓我在涧水东岸占卜,说的就是这条水。从这里起,下流也都称为涧水了,是谷水的兼称。所以《 尚书》 说:伊、洛、浪、涧四条水,都注入河水,但却没有提到谷水,可知涧水也是通称了。刘澄之说:新安有涧水,发源于县北;又有渊水,不知源头在哪里。我查阅过各种地理著作,都没有提到渊水,但渊与涧字形相近,有些涧字就时常错成渊字。所以阐胭《 地理志》 说:《 禹贡》 的渊水,可知是由于传抄时写错的,刘澄之没有想到这一点,所以受惑了。既然没有这么一条水,又哪有什么源头可找呢?殷水又往东流,波水注入。《 山海经》 说:瞻诸山以西三十里有娄琢之山,山上没有草木,却多金玉,波水就发源山北。世人称波水为百答水,北流注入谷水,沿渠多紫石和纹石。殷水又东流,少水注入。《 山海经》 说:庵山以西三十里叫瞻诸之山,山南多金,山北多纹石,少水就发源于北麓。这条水汇合了许多溪涧,聚集成一条川流,往东注入谷水,世人称为慈涧。谷水又东流,俞随之水注入。《 山海经》 说:平蓬山以西十里有鹿山,山南多礴浮之玉,俞随之水就发源于北麓,北流注入谷水,世人称为孝水。潘岳《 西征赋》 说:在孝水洗涤帽带,称道这里有个美名。这条水在河南城西十多里,所以吕忱说:孝水在河南。但戴延之却说在函谷关西面,刘澄之又说发源于檀山,而檀山在宜阳县西面,宜阳县又在谷水以南,那么孝水就不可能往南注入谷水了。推想起来,这一说法一定是由郭缘生《 征述记》 的错误而来的。郭缘生随军行进,沿途查访,但所到之处都不是他旧时熟悉的地方,所以也无法查清了。现在溪水荡着碧波往北奔流,澄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淤泥,怎能说水已干枯呢!他这些记述都很草率。
往东北流过毅城县北面,
县城西濒谷水,所以县也因水取名了。谷水又往东流经毅城南面,并不流过城北;又东流,洛水支流注入,现在已经无水了。又往东流过河南县北面,往东南注人洛水。
河南王城西北,谷水右边有石滩,滩水南流就是死毁,北流就是湖沟。魏太和四年(480 )发大水,水高三丈,这里地势低洼,就积成湖泊,于是开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十里长沟,疏导湖水注入浪水。谷水又流经河南王城西北,这就是所谓成周。《 公羊传》 说:什么是成周呢?就是东周。何休说:取名成周,是因为周朝政制刚刚成立,这是周王建都的地方。《 地理志》 说:河南郡的河南县,是旧时邦、哪地方。京相潘说:邦是山名,娜是城邑。占卜传国的年数,择地安放九鼎,成为周王的东都,称为新邑,这就是王城。城东南面城门为鼎门,就是九鼎搬运所经处,所以把这地方叫鼎中。楚子讨伐陆浑之戎时,探听放在这里的宝鼎。《征记》 说谷水和洛水原在王城东北合流,就是所谓毁、洛相斗。现在城的东南方不到一千步处,世人又说就是从前毁、洛二水斗合的地点,这些说法都不正确。我按史传,周灵王时谷水与洛水改道遇合,冲毁了王宫,灵王打算筑堤拦阻,太子晋谏阻灵王,灵王不听,当时所筑的三道堤堰都还存在。《 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前548 ) ,齐人在邦筑城,穆叔到周去庆贺。韦昭说:洛水在王城以南,谷水在王城以北,东流注入煌水。到了灵王时,谷水猛涨,在王城西面毁岸而出,南流汇入洛水;两水相冲激,就像相斗似的,把王城的西南角也冲毁了。颖容著《 春秋条例》 说:西城梁门枯涸无水的地方,人们称为死毁。这样看来,可知郭缘生旅途匆匆,入关时所调查到的史迹,与实际情况是颇有出入的。考王把周桓公封在这里,称为西周,到了他的孙子惠公时,又把小儿子封于巩,称为东周,所以就有了东、西二周的称呼,秦灭周,把这地方设为三川郡;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汉时则立为河南郡;王莽又把它叫保忠信卿。光武帝建都洛阳,又改郡为尹。尹,就是正的意思,意在匡正京瓷,对天下百郡起带头作用。敦水又往东流经乾祭门北面― 子朝作乱时,晋国开了这座城门。又往东流到千金竭。《 河南十二县境簿》 说:河南县城东十五里有千金竭。《 洛阳记》 说:千金竭从前是为拦截谷水而筑,魏时重修此堰,称为千金竭。当时用石块筑堰,开了五处沟渠,称为五龙渠,渠上造堰,堰的东端安放了一座石人,石人腹部刻着:太和五年(231 )二月八日庚戌,筑成此堰,又开凿沟渠。当水冲沟渠时,就拦截水流,以保渠道牢固,经久不坏,因而立此石人记事。这是魏明帝重修王梁、张纯的旧堰时所立。堰是都水使者陈协所造。《 语林》 说:陈协多次送酒给阮步兵,后来晋文王想修建九龙堰,阮步兵推荐了陈协,文王也任用他。在动工掘地时,掘出了六枚古代的接水铜龙,堰也于是筑成了。水经此堰往东流注,称为千金渠。到了晋朝,大水猛涨冲击,渠道也被冲坏了,于是又扩大重建。石人东边胁下刻的字是;泰(太)始七年(271 )六月二十三日,大水奔腾汹涌,高出正常水位三丈,把两道堰坝也冲坏了,五龙渠泄出的水,往南奔泻而下,加以年久逐渐受到侵蚀,每有水涝就被冲坏,历年的巨大工程全都枉费了,所以现在要使水流不再受阻,又在西边开渠泄水,名叫代龙渠。这里地形平正,开凿此渠确实是掌握了溢洪泻泄的正确规律了。千金竭并不正面迎着凶猛的水势,原当不会被冲坏的,但由于地势低洼,水就会漫到堰上,逐渐侵蚀的缘故。现在把千金竭比过去加高一丈四尺,五龙渠自然也定会长期不闹水灾了。假如五龙渠年久以后又毁坏了,可以转向西边再筑两道堰。开两条渠道,工程共耗费二十三万五千六百九十八工,在当年十月二十三日开工,因工程浩大,人力不足,到八年(272 ) 四月二十日竣土。代龙渠就是九龙渠。后来张方攻入洛阳,破坏了千金竭。永嘉(307 一313 )初,汝阴太守李矩、汝南太守袁孚修复了这条堰,以便运输,官府和百姓都要依靠它。年积月累,渠道和堰坝又塌毁了,砌堰的石块差不多都冲走了,只有遗址还留着。朝廷在太和年间(477 - 499 )修复了这条旧堰。按千金竭石人西边胁卞刻的是:假如沟渠年久荒废,进行深浚引水工程的人,应当在河南南城以北、石滩以西另开沟渠通往北面,与旧渠道汇合。!日沟通往东方,循旧道施工较为容易,石滩也牢固又省时。工程完成后,就可以看到效益。但因边境多事,苦于人力不足,而且渠道和堰坝刚刚建成,尚未受到水灾的威胁,所以也不敢预先把它修通。以后如果要重新动工,以在西边石滩处施工为妥。因此把这些意见刻在石上,留给后世贤者参考。现在虽然石滩也淹没了,但遗迹还依稀可辨。照石人铭文看来,引渠北出,是往东与旧渠道相汇合的。旧渠又东流,晋惠帝在水上造了一座石桥,石桥西门朝南一面刻的是:晋元康二年(292 )十一月二十日,改建石巷、水门;拆除了竖式杭柱,改为卷洞式仿门,又在上面造桥屋遮盖,在屋前后两面加砌右级与堤岸相接,使南北两头都伸入岸上。又把冲蚀的地方修好,以减煞水势。工程于三年(; 93 ) 三月十五日完成,并在左右记明各门的长宽深浅。桥洞东西宽七尺,南北桥头龙尾道宽十二丈,桥洞通水口高三丈。这座石桥称为皋门桥。潘岳《 西征赋》 说,驻马于皋门,指的就是这地方。谷水又东流,又建了一条石桥,横跨水上,以制约入城水流,这就是西梁。谷水又东流,在左边汇合金谷水。金谷水发源于太白原,往东南流经金谷,叫金谷水,往东南流经晋卫尉卿石崇的故居。石季伦《 金谷诗集叙》 说:元康七年(297 ) ,我任征虏将军随太仆出征。在河南境内金谷涧中有一座别墅,周围有清冽的流泉,繁茂的树丛,还有各种果树、修竹、翠柏和药草等。金谷水又往东南流,注入鼓水。谷水又往东流经金墉城北面。魏明帝在洛阳城西北角筑了这座城,叫金墉城,在东北角建起层楼。《 晋宫阁名》 说:金墉有崇天堂,就在这地方。在城上筑起台榭,这就是旧时的白楼。刚开始迁都的时候,宫殿尚未建成,皇上就临时在这里暂住。在旧台上建起小榭,真所谓楼台高耸了。南面叫乾光门,两边建了楼观,在底下的护城河上架设红漆浮桥,专供皇帝行走。东面叫含春门,北面有遥门。城上西面建楼观,五十步有一道女墙,屋台上放着一口钟,配合鼓声报时,西北有连廊荫蔽,宽敞的台榭紧靠着城墙。在夏天酷热难当的日子,高祖常到这里避暑,在金墉城造了一口绿水池。谷水流经洛阳小城北面。小城傍着旧城,与金墉城相连,是旧时向城的故址。永嘉之乱时,把这几座城连结起来,成为城防堡垒,号称洛阳垒。所以《 洛阳记》 说:陵云台西有金市,金市北对洛阳垒。又往东流过大夏门下,就是旧时的夏门。陆机《 与弟书》 说:大夏门有一座三层楼,高百尺。是魏明帝所造。门内东边,靠近城旁有魏明帝所筑的景阳山,基址还在。孙盛《 魏春秋》 说:景初元年(237 ) ,明帝把宫殿造得更高,把观阁雕饰得富丽堂皇,在太行山和毁城山采掘白石英、紫石英和五色大石,在芳林园中筑成景阳山,山上种植松竹草木,又捕珍禽异兽放到里面,当时百工纷纷同时进行,明帝亲自掘土,带领群臣参加建筑工程,三公以下无人不来出力。景阳山东边,从前有九江。陆机《 洛阳记》 说:九江汇成一口圆形水池,池心造了个圆坛,三条堤道把水池一分为三,从岸上通到圆坛。《 东京赋》 说:有灌龙园、芳林园、九谷池、八溪池,红荷遮满水面,秋兰长遍水滨。如今景阳山已成了一座荒寂的孤丘,九江则不留痕迹了。谷水又东流,分支往南流入华林园,流过疏圃南边。园中有古玉井,全用氓玉砌成,井口则以黑石制作,做工非常精致。这口井还像古时一样,风貌依然未改,光彩璀璨,仿佛是新造似的。又流经瑶华宫南面,流过景阳山北面。山边有都亭,殿堂与方湖相接,湖中结石筑成御座,座前造起蓬莱山。弯弯曲曲的池岸座席相接,飞流下泻的池泉水花飘散。南面座席两边摆着箭靶,依山森然竖立着。殿堂上方是高低不平的石路和高险陡峻的岩峰,高台观榭上拂飞云,山峦丘阜萦回环抱,游人从楼阁上上下下,从曲阶进进出出,远远望去,就像鹅鸭潜水,莺凤翔空一样。又引水从高峰飞流而下,成为瀑布;一弯曲水旁,泉流不停地传来涂涂清响;绿竹翠柏在岩上投下浓荫,繁花盛草在岸边聚成锦簇,微风吹拂,到处飘散着阵阵芳香,这真是神仙所住的地方了。水往东流入天渊池,池中有魏文帝的九华台,殿基全用洛阳一带的旧碑砌叠而成,现在台上又造了一座钓台。池南正对魏文帝的茅茨堂。堂前有茅茨碑,是黄初年间(220 一226 )所立。水从天渊池往东流出华林园一,流经听讼观南面,也就是先前的平望观。魏明帝常常说,讼案是天下人命交关的大事,每次审判大案,他常常亲自到这里听审。从太和三年(229 )起,这里改成听讼观。听讼观西北与华林隶簿相邻接,是从前刘祯磨石的地方。《 文士传》 说:文帝在东宫时,设宴款待各位文学官,酒喝得正高兴时,叫甄后出来与各人行礼相见,在座的人都低着头不敢抬起来看,只有刘祯正视着她。太祖以为他无礼,就把他送到囚犯服劳役的地方。后来太祖下车步行登城,随后下来视察囚犯劳作的场所,犯人们个个都恭恭敬敬地行礼,但刘祯却照样坐在那里磨石头,动也不动。太祖说:那不是刘祯吗?这石头质地怎么样?刘祯说:这石头是从荆山黑岩下采来的,外观上五彩花纹,光辉灿烂,骨子里则秉性坚贞,志不可夺;给它雕琢,也加不上多少美观,把它研磨,也添不了多少光泽。它的气质天生就是坚贞刚正,性格就是朴质自然。太祖说:真是名不虚传!于是又恢复了他的文学之职。池水又往东流入洛阳县的南池,这口池就是从前的翟泉,南北一百一十步,东西七十步。皇甫谧说:悼王把景王葬在翟泉,就是现在洛阳太仓中的大坟。《 春秋》 :定公元年(前509 ) ,晋国魏献子在翟泉与诸侯的大夫会合,开始为成周筑城。班固、服虔、皇甫谧都说翟泉在洛阳东北,是周的墓地。按:周威烈王葬在洛阳城内东北角,景王墓在洛阳太仓中,而翟泉则在两墓之间,靠广莫门路东,建春门路北。这条路就是东宫街,就洛阳而言,位置在东北。后来秦封吕不韦为洛阳十万户侯,把城的范围加以扩大,景王墓也就给围进来了,那就是他的墓地。到了晋朝永嘉元年(307 ) ,洛阳东北步广里地层下陷,地里出来两只鹅,一只苍色,直上青天飞去;一只白色,却停了下来。陈留孝廉董养说:步广,就是周时的翟泉,是盟会的地址;鹅呈苍色,是象征胡人呀,这可不得了,是说也说不得的呀!五年以后,刘耀,王弥侵入洛阳,晋帝于是迁都于平阳。陆机《 洛阳记》 说,步广里在洛阳城内宫东,就是翟泉所在的地方,不可能在太仓的西南。京相潘与裴彦季司空编绘《 普舆地图》 ,著《 春秋地名》 ,也说现在京都太仓西南的池水叫翟泉。又说:’按旧说,翟泉原在洛阳北面,住弘筑成周城时,才把这地方围了进来。杜预按这条资料来作证,说这一定是翟泉了,但实际上却不是。以后就成为东宫中的水池。晋《 中州记》 说:惠帝还是太子时,出去听到青蛙叫,他问人们,这些到底是官家的青蛙还是私人的青蛙?侍臣贾情答道:在官地上的是官家的青蛙,在私人地上的就是私人的青蛙。于是惠帝下令道:如果是官家青蛙,就拨些粮食给它。早先曾流行着一句预言:青蛙要变尊贵。从前晋朝在后池拘捕了憨怀太子,就是这个水池。另一条水从大夏门往东流经宣武观。此观依城建筑,不再增建围墙,两边都造了步廊,参差地在两侧伸出。这里朝南望得到天渊池,朝北看得见宣武场。《 竹林七贤论》 说:王戎小时长得眉清目秀。魏明帝在宣武场上做了栅栏,敲断老虎的牙齿,叫勇士赤膊与虎搏斗,让百姓前去观看。当时王戎只有七岁,也去看斗虎,老虎伺机扑向栅栏大吼一声,声音响得连地都震动起来,观众吓得纷纷后退,乱跌乱撞,只有王戎却安然不动。明帝在阁上看到了,差人去间他的姓名、觉得这孩子非同寻常。宣武场西边是从前贾充的宅地。谷水又往东流经广莫门北边,就是汉时的毁门。此门北面与芒阜相对,连绵的山岭伸得长长的,起自洛口,往西通过平阴,总括起来叫芒垅。《 魏志》 说:明帝想铲平北芒,以便登台眺望孟津。侍中辛毗谏阻道:假使九河泛滥,洪水成灾,把丘陵都淹没了,又能凭什么去阻挡呢?明帝这才作罢。谷水又东流南转,流经建春门― 就是上东门― 石桥下面。阮嗣宗《 咏怀诗》 说:走出上东门,就指此门。又称上升门,晋时叫建阳门。《 百官志》 说:洛阳有十二座城门,每座城门各有一人守门,薪傣每年六百石。《 东观汉记》 说:至体挥当上东门的守门人,光武帝一次出门,到夜里才回来,下令开门,想要进城,至体挥却不放他进来。光武帝叫他从门隙间认一认他的面孔,至肠挥说,火光太远了。就是不开。因此光武帝更加看重他。这里也是袁本初挂节辞官的地方。桥头立着两根石柱,桥右石柱上的铭文说:阳嘉四年(135 )乙酉、壬申两次诏书,指出城下运粮水道东通河水、济水,南引江水、淮水,各方纳贡运输都要到这里来,因此指派中渴者魏郡清渊县马宪监建石桥和梁柱,敦促工匠们施展出他们最巧妙的技艺,把很重的石块拼合起来,把卷门砌得高高的。桥梁务必精美,道路务必宽阔,才能通行万里,如此等等。河南尹那郡崇魄、垂渤海郡重合县双福、水曹椽中牟县任防、史官王荫及赵兴、将作吏唯阳县申翔,道桥椽成皋县卑国、洛阳令江双、垂平阳县降监椽王腾之、主石作右北平郡山仲。三月开工,八月建成。水高到柱边,又从乐里道转弯往东从阳渠流出去。从前陆机为成都王颖进军洛阳,却打了败仗回来。南岸就是马市,从前洛阳有三个市集,这也是其中的一个。这里也是稽叔夜被司马昭杀害的地方。北边是白社旧地,从前孙子荆在白社会见董威辈,就是这地方。孙子荆以能与董威荤同车为荣,所以有《 威辈图》 。 又往东流经马市石桥,桥南有两根石柱,都没有刻字。汉司空渔阳王梁当河南尹,准备引谷水灌溉京都,但渠道开成后却不能通水,因此被免职。后来张纯在洛水筑堰以通水运,洛阳一带官民都获利。这条河渠今天引入谷水,就是张纯所开创的。按陆机《 洛阳记》 、刘澄之《 永初记》 说:城的西面有阳渠,是周公所开。从前周把殷商的百姓迁到洛邑,当时洛邑城很狭小局促,不过是个卑陋的小城。晋国从前给成周筑城,让舫王去居住;秦时又扩大了城区,封给吕不韦。照此推断起来,可想而知,河渠并非全是周公所开。阳渠又叫九曲读,《 河南十二县境簿》 说:九曲读在河南巩县以西,往西通到洛阳。又按傅畅《 晋书》 说:都水使者陈狼开凿运渠,从洛口引水流经九曲,直到东阳门。所以阮嗣宗《 咏怀诗》 说:早上出来上东门,遥望高高的首阳山;又说:迢遥的九曲之间,徘徊着想往哪里走?阳渠水往南通到阎阖门,就是汉时的上西门。《 汉宫记》 说:上西门没有涂成纯白色,是因为汉朝天子曾在西北被困,所以用红色来涂漆雕刻。太和年间(477 -499 )迁都,把这座城门迁到南边去,渠水从北边乘着渠道地势较高,分成上下两条,经过旧石桥往东流入城中,流过望先寺。寺中有一块石碑,石碑边上,仿效《 子丹碑》 雕成蟠龙模样,就今天所作而论还算不错,但从仿古的角度看那就差了。渠水又往东流经旧金市南边,正对千秋门,就是右边的宫门。支流又流入石砌的下水道,注入灵芝九龙池。魏太和年间(477 一499 )迁都洛阳,规划修建宫殿,修理街道沟渠,要求探查所有隐蔽的处所,于是把盖在上面的石板打开来看,发现这条下水道完好无损。而且石工非常细致严密,不是今天所可比拟,真是出奇地精良,于是就照旧留下使用。另一条从千秋门往南流经神虎门下,此门东对云龙门,两侧的横梁上都雕刻着云龙风虎的图案,以玫瑰石装饰。每当朝阳初出、夕照西斜的时候,白色的图案中闪耀着绚丽的光彩,斑驳灿烂,令人眼花缭乱。又往南流经通门、掖门西面,又南流,转向东方流经阖门南面。按照《 礼记》 ,帝王有五座门:叫皋门、库门、锥门、应门、路门― 路门别名毕门,又叫虎门。魏明帝在洛阳南宫仿效太极而在汉崇德殿故址上建造太极殿,把锥门改为阎阖门。从前汉朝时候,洛阳宫殿门上的题字大多是大篆,据说是蔡琶等人所书。自从董卓焚烧了宫殿,魏太祖平定荆州,汉吏部尚书安定梁孟皇擅长师宜官的八分体,请求以书法免他一死。太祖赏识他的书法,时常把他的字挂在帐中玩赏,以为胜过师宜官。北宫的题字,都是梁鹊的手笔。南宫建成后,明帝叫侍中京兆韦诞用古篆来题字。迁都洛阳后,才叫中书舍人沈含馨用隶书来题字;景明(500 一503 )、正始年间(504 一508 ) ,又下令符节令江式用大篆来替换。现在殿内梁上的匾额,都是江式题的字。《 周官》 :太宰正月在象魏上张贴法令。《 广雅》 说:宫外的门阀叫象魏。《 风俗通》 说:鲁昭公在门口造了两座楼观,叫做网。阀字从门,音欺(qu) 的。《 尔雅》 说:楼观称为网。《 说文》 说:网,就是门口的楼观。《 汉官典职》 说:堰师离洛阳四十五里,远望朱雀网,一派蓬蓬勃勃的气象,就像与天相连似的,真是高大极了。《 洛阳故宫名》 有朱雀阀、白虎网、苍龙网、北网、南宫网等。《 东观汉记》 说:更始帝从洛阳出发,李松导引车驾,拉车的马忽然狂奔起来,撞到北网的铁柱门上,三匹马都死了,指的就是此网。《 白虎通》 说:门为什么一定要有网呢?阀是门的一种装饰。是用以区分地位尊卑之别的。现在间阖门外两边建造了巨网,与天上的星宿相对应,虽然没有依照礼法的规定,但也在这里颁布法令,上面加建拿思,以代替楼观• 《 广雅》 说:拿思,指的是围屏。《 释名》 说:屏是用来遮蔽自己的。军思立在门外,罕,就是复,臣子要进去报告时,到了这里可以再好好想一想。汉朝末年四处纷纷起兵,把陵园的罕思都砸了,说是不使百姓复思汉朝。《 盐铁论》 说:垣网罕思,这是说在边角上立屏风,架设起来的就是罕思。颖容又说:立胭的用意是,在上的如有错失,臣下可以写在网上,是征求人们的批评的,所以叫网。今天则在网前水南的道路右边放了一面登闻鼓来听取下面的批评意见。从前黄帝曾商议建立明堂,尧在大路边造屋以广潜询,舜有族旗持以宣告善事,禹设鼓征求民间意见,汤在大街倾听百姓非议政事,武王在灵台接见秉报者:这些都是为了广泛征求批评意见而采取的措施。渠水又分支沿御道两旁往南流,从太尉、司徒两坊间流过,那条街叫铜驼街。从前魏明帝在间阖南街放置了铜驼等兽的铸像。陆机说:铜驼高九尺,脊背高出太尉坊。水西有永宁寺,创建于熙平年间(516 - 518 ) ,造了一座九层宝塔,塔基方十四丈,从塔顶的金露盘到地面高四十九丈,是仿照代都的七层宝塔建造,但造得更高大,虽然繁华如二京,富饶如五都,但那些都城里的寺院宝塔,却都不及这里雄伟。按《 释法显行传》 ,西域有爵离浮图,高与此塔相仿,那么东都与西域二塔,风姿的庄严精妙是可相媲美了。那地方原是曹爽的故居,开工那一天,在寺院西南角掘出了曹爽的地下室,筑在地下一丈左右,四壁都用方整的石、块砌叠而成,石工细致精密,一点都没有毁坏。这些石块就都拿来作为造塔之用。要不是曹爽,平庸的匠人也是难以复制的。因而桓氏有句话说:曹子丹生了这没出息的畜牲!,确实不错。水渠左边是魏晋时的庙宇旧址,现在全都成了民居,连断垣残壁也不留、了。渠水又往西流经太庙与社坛之间,往南注入南渠。太庙和社坛都凭各种事物来辨别方向。《 周礼》 :太庙和听政的路寝都和明堂一样,设有叫燕寝的内室,只有奉祀远祖的桃庙里没有。后代就笼统地界设一庙,在下方设置正室,不再有设燕寝的规制。《 礼》 :天子建都,左边设宗庙,右边立社坛,神位以石雕成,祭祀时穿葛衣、戴礼冠。现在多由王公来主持,帝王本人一般不亲自去祭拜了。咸宁元年(275 )洛阳刮大风,社坛的树折断了,一股青气直透天庭,于是元帝东渡,魏就取代普室而昌盛起来了。渠水从铜驼街往东流经司马门南边。魏明帝开始筑网时,门胭崩塌下来,压死了数百人,于是就不再建筑,所以没有胭。门南屏风内从前放着铜翁仲,以后铜人被移走,旧址也废纪了,只留下一堆乱石。从这里往南直通宣阳门,道路纵横通达,都铺了驰道,往来通行的规定,完全与两汉时一祥。曹子建曾从御街行走,违犯了门禁,因而受到冷落。渠水又往东流经杜元凯所谓翟泉的北面,现在已经无水了。那地方的坑洼方圆九丈六尺,深二丈余,看来像是人工挖掘成的,不像泉穴。表明不是翟泉,这是第一个证据。此外王甫谧《 帝主世纪》 说:皇室安定下来以后就迁都到成周,因成周太小,容纳不下皇家的都城,所以毁掉翟泉加以扩大。泉水已经填塞了,原来的地点分明早就不存在了,表明那不是翟泉。这是第二个证据。杜预说:翟泉在太仓西南。既说是西南,对洛阳说来就不应在东北,表明那不是翟泉,这是第三个证据。据地理典籍来考证,事情大致上可以搞清楚了:那不可能是翟泉。渠水流过司空府前,流经太仓南面,从东阳门石桥下流出,注入阳渠。谷水从间阖门往南流经土山东边。水西三里有一道山坡,坡上有上山,是汉朝大将军梁冀所造。梁冀积土成山,植树建造园林。张播《 汉记》 说:山岭陡坡很多,就拿它来象征东、西两座蜻山,在里面积聚了许多金银珠玉,又捕捉了各种飞禽走兽饲养在里面。有人杀了苑里的兔子,就不断地搜寻追捕,被杀的达十三人。水往南流,经西阳门流出。西阳门就是汉时的西明门,也叫雍门。旧门原在南面,太和年间(477- 499 )因旧门斜出,所以把这座城门迁走,东边与东阳门相对。锻水又往南流经白马寺东边。从前汉明帝梦见个金色巨人,颈上佩戴着白光。他询问诸大臣,有人回答道:西方有个大神,名叫佛,样子就同陛下梦见的一样,说不定就是佛呢?于是就遣使去天竺,抄写佛经、描绘佛像带回。起初用榆木盒子装经卷,以白马载负佛像,在中夏予以宣扬。所以就拿白马作为寺名,这些榆木经盒后来移到城内憨怀太子的宝塔中存放,近世又迁回到白马寺中。金光流照、法轮东转,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谷水又往南流经平乐观东边。李尤《 平乐观赋》 说:于是建立了显赫的平乐观,把秘藏的奇珍公之于世。华娇《 后汉书》 说:灵帝在平乐观下筑了个大坛,坛上竖起十立重五彩华盖,高十丈;在大坛东北又筑了个小坛,又竖起九重华盖,高九丈。又调动了奇兵骑士数万人排成队伍,皇帝则坐在大华盖底下。典礼完毕之后,皇帝亲自身穿恺甲,号称无上将军,在列阵中走了三圈然后回去,并演戏招待远方客人。所以《 东京赋》 说:西边有平乐会场,有神兽龙雀蟠绕,大宛天马腾空,给远方来客观看。应肋说:飞廉神禽能刮风,古人用优质金属给它铸像。明帝永平五年( 62 ) ,长安迎取飞廉和铜马,放在上西门外的平乐观里。现在上西门外并没有别的楼观基址,只有西明门外留有这座土台,显得高大巍峨,也许就是平乐观了。又说皇帝的女儿幼时就夭折了,埋葬以台旁,所以又叫皇女台。晋灼说:飞廉,身子是鹿,头却像雀,有角,长着蛇的尾巴,豹的斑纹。董卓把它熔化了,铸成钱币使用,而把铜马搬到建始殿东阶下。胡军入侵,战乱中铜马也丧失了。谷水又往南流经西明门,就是旧时的广阳门。此门左边,一条支渠往东分出,流入城中,经过太社前面,又往东流经太庙南面,又往东流,在青阳门右边注入阳渠。鼓水又南流,转向东边流经津阳门南。这就是旧时的津门。从前洛水泛滥,被洪水冲走淹死的人很多,津阳城门校尉打算筑堤防水,谏议大夫陈宣劝阻他说:王尊是臣子,水漫到他的脚上就停止了,朝廷也就振兴起来,水一定不会入城的。果然水到城门就退了。谷水又往东流经宣阳门南,这就是旧时的苑门。迁都洛阳后,把城门移到这里,与间阖门相望,南面正对洛水浮桥,所以《 东京赋》 说:上溯洛水,背靠河水,左有伊水,右有擅水。洛阳这地方,在中原地区进行考察,占卜时只有洛邑为吉,实在是个有神灵枯护的京都。门的左边就是洛阳池旧址,池东就是旧时平城门所在的地方,现在已经堵塞了。此门北对洛阳南宫,所以蔡琶说: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殿相连通,皇帝去郊外祭天地时,车驾都是从此门出去的,在诸门中最为尊贵。《 洛阳诸宫名》 说:南宫有谁台与照台相对。《 东京赋》 说:其南则有谁门曲榭,邪阻城恤。《 注》 说:谁门是藏冰室的门;阻,是依傍的意思;恤,就是城墙底下的护城河。谁门的台榭,都是弯弯曲曲地偏斜伸展,依傍着护城河铺路。《 说文》 说:陛,就是护城河;有水称池,无水称陛。谁门就是宣阳门,门内有宣阳冰室。《 周礼》 中有掌管冰室的人。太阳的轨道移到北方虚宿的位置时,就采冰入藏;移到西方晶宿的位置,黎明看到星星出现时,就取出藏冰。冰室从前在宣阳门内,所以叫宣阳冰室。宣阳门早已封死,冰室也取消了。谷水又流经灵台北边,这座台是用以观测天文气象的。灵台是汉光武帝所筑,高六丈,方二十步。世祖曾在台上开设宴会,捉住一只涎鼠;谏议大夫第五子陵也曾住过这里。第五子陵是第五伦的小儿子,以清廉刚正闻名。他的妻子不在洛阳,在家乡也没有田园宅第,就栖身于灵台,有时甚至接连十日不烧饭。司隶校尉南阳左雄,尚书庐江朱孟兴等,都是第五伦从前所推荐的孝廉和功曹,两人都送了礼品和食物给他,他都辞谢了,没有接受。他死于永建年间(126 - 132 )。谷水文往东流经平昌门南面,就是旧时的平门。又流经明堂北面,明堂建于汉光武帝中元元年(56)。它的结构是上圆下方,内有九室、角屋和十二堂。蔡琶《 月令章句》 说法也相同。从前引水到堂下,建成辟雍。谷水又往东流经开阳门南面。《 晋宫阁名》 说:这就是从前的建阳门。《 汉官》 说:开阳门初建成时,还没有命名,忽然有一根柱子在楼上出现。琅哪开阳县上报:县南城门一根柱子飞去了。光武帝叫他们来辨认,果然就是那根飞走的柱子,于是就把它牢牢地捆住,并刻上年月日,名为开阳门。何汤字仲弓,曾当过守门人。皇上微服出行到夜间回来,何汤紧闭城门不让他进来,朝廷因而嘉奖他。谷水又往东流经国子太学石经北面。《 周礼》 有国学,教授礼仪法度。《 学记》 说:古时家庭有私塾,一党之中有库,一遂之中有序,国家则有国学。也就是虞舜时代的大学上库和小学下库,夏禹时的大学东序和小学西序,殷商时的大学右学和小学左学,周朝时的大学东胶和小学虞库。《 王制》 说:把退休的卿大夫供养在上库,把士人的老者供养在下库,所以有太学、小学来教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为国子。汉魏以来,在国子堂东边设置太学。汉灵帝光和六年(183 ) ,把五经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学讲堂前面,都在偏东的一侧。熹平四年(175 ) ,蔡琶与五官中郎将堂黔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禅,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肠等,上书请求订正六经文字,得到灵帝的批准。于是蔡琶亲笔用朱砂写在碑上,叫石匠去刻,碑成后就立在太学门外。于是后辈的儒生学者,就都以此作为订正经文的标准。碑刚立下时,人们纷纷前来观看和抄写,每天来的车子多达千余辆,把街巷都堵塞了。现在碑上都刻着蔡琶等人的姓名。魏正始年间(240 - 249 ) ,又立了古文、篆书和隶书三种字体的《 三字石经》 。古文是黄帝时创造出来的,仓领依照鸟的足迹造字,加以发展变化,所以文字有六书的造字规律。自从秦朝采用篆书,焚烧了前朝的典籍以来,古文就失传了。鲁恭王在孔子故宅里发现一批古代经书,当时不知道有古文,把它称为蟒鲜文,大概是因形状像蟒鲜所以取名的,于是就仿照这种字体来书写。据说大篆起于周宣王时,是史摘所创。平王东迁后,文字错乱反常,秦时李斯和胡母敬又把史摘文字加以改造,称为小篆,于是有了大篆和小篆。但许慎的《 字说》 ,专门解释篆文,而不以古文为依据。古代隶书起源于秦代,篆文笔划繁复,不适应于繁忙的政务,所以就采用隶人的简笔字体,称为隶书。也有人说这就是程邀在云阳增减笔划整理而成的,称为隶书,是篆文的简化。孙畅之曾听到青州刺史傅弘仁说:临淄人发掘古墓,掘出了一口桐棺,桐棺前端外侧刻有隶字,说是齐太公六世孙胡公的棺榔,只有三个字是古文,其余都与今文相同。这证明了隶书自古就有了,并非创始于秦时。魏初,传习古文的人是邯郸淳培养出来的。但《 石经》 的古文却不依邯郸淳的笔法。《 石经》 碑文立于厅堂西边,碑长八尺,宽四尺,排列在下面。碑共四十八块。从头到尾排开长达三十丈。魏明帝又刻了六块《 典论》 碑文,附在旁边。陆机说:又有一块《 太学赞碑》 在讲堂西头。碑下有石龟碑座,刻着蔡琶、韩说、堂黔典等人姓名。又有一块《 太学弟子赞碑》 ,在外门中间。现在这两块碑都不存了。《 石经》 以东有一块碑,是汉顺帝阳嘉元年(1 32 )所立,碑文说:建武二十七年(51 )创建太学,年久逐渐毁坏。永建六年(131 )九月,诏书修建太学,刻碑记年,共费人工十一万二千,阳嘉元年八月竣工。碑的南面刻了颂词。正反两面刻的字都还完好无损。汉《 石经》 北面,有晋《 辟雕行礼碑》 ,是泰(太)始二年( 266 )所立,已经拦腰折断了。但时代已变,物换星移,《 石经》 也已残缺不齐了,至今所存不过半数,要想把它永远留传下去,实在不免令人失望了!查考典籍,古代有辟雕、明堂、灵台,即所谓三爵,但今天有灵台、太学,却没有辟雕所在之处。晋永嘉年间( 307 -313 ) ,王弥、刘耀打进洛阳,焚毁了二学,但遗址依稀仍在。谷水在城东南角分支北流,经过青阳门东面,就是旧时的清明门,又称税门,也叫芒门。又往北流经东阳门东边,就是旧时的中东门。又往北流经旧时的太仓西边。《 洛阳地记》 说:大城东有太仓,仓下运粮船只常以千计,说的就是此处。又往北流入洛阳沟。鼓水又东流,向左边流出积成池沼,又东流,向右边流出成为方湖。方湖东西一百九十步,南北七十步,从前水衡署就在这里。谷水又东流,向南转弯,然后折回往东流,这一段叫阮曲,据说是阮嗣宗故居的所在地。鼓水又往东注入鸿池破。《 百官志》 说:鸿池是池名,在洛阳以东二十里,有皿一人,薪棒二百石。池东西一千步,南北一千一百步,四周有塘,池中又有东西走向的横塘,水流可以相通。所以李尤《 鸿池破铭》 说:鸿泽的破塘,是圣王所筑,引水往东流注,从城池中流出。水又东流,在左边汇合七里涧。晋《 后略》 说:成都王颖派吴人陆机为前锋都督,出兵讨伐京师。因为他轻率冒进,被洛阳军队乘机攻击,在鹿苑打了个大败仗,士兵自相践踏,在护城河和七里涧死了很多人。把涧都填满了。指的就是这条涧。涧上有石桥,就是旅人桥。从前孙登不想在洛阳久住,他知道杨氏眼前虽然荣华富贵,但不会有好结果,因而想退隐到乡野山林里去,终于没没无闻地死去了,杨骏把他埋葬在这座石桥的东边。不久以后杨骏也死了。《 搜神记》 说:太康(280 一289 )末年,京城洛阳开始唱《 折杨》 的歌,歌中有描写战争之苦的词句。杨骏后来被杀,太后也被幽禁而死,《 折杨》 真的应验了。这里的几座桥都是用石块砌成的,巍峨壮丽,石工制作也极好,虽然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略有损毁,但行人来往仍然无碍。朱超石在《 与兄书》 说:桥离洛阳宫六七里,全用大石筑成,下面砌成圆拱门,以通水流,可容大船通过。桥上题字说:太康三年(282 )十一月初开工,每日需用七万五千人工,到次年四月底结束。这座桥曾崩了几丈,以后重新进行了修补,现在所刻文字已经不存了。阳渠水又往东流,经汉广野君哪食其庙南。庙在北山上,就是成公绥所谓僵师西山。山上还留有旧庙基,庙宇朝东,门前有两尊石人相对而立,北侧石人胸前刻的字是:门亭长。石人西面有两座石网,虽然已经破毁,但还有一丈多高。石网西边就是庙宇的旧基。庙基前面有石碑,文字已剥蚀缺损,看也看不清楚了。子安景仰哪食其万古不朽的令名,对神像赞美他高洁坚贞的节操,但这篇碑文却残缺了。阳渠水又往东流经毫殷以南,从前盘庚迁都于此,把商改名为殷就是由此开始的。班固说:就是尸乡,从前曾是殷汤建都的地方,所以又称汤亭。薛攒《 汉书注》 、皇甫谧《 帝王世纪》 都以为不是殷汤,而是帝誉建都的地方。《 晋太康记》 、《 地道记》 都说田横死在此亭,所以改名尸乡,这说法并不正确。我按司马彪《 郡国志》 ,以为这就是春秋的尸氏,那里的沼泽荒野背依高地,城郭两边坟墓很多,就是陆士衡与王辅嗣相遇的地方。袁氏《 王陆诗叙》 :陆机初到洛阳时,途中在河南堰师过夜。当时忽然阴云密布,看见道路左边好像有人家,于是就去投宿。他看见一个少年,风姿神态端庄而有点深不可测的样子。他与陆机谈论玄学,陆机很佩服他的才能,而无法驳倒他,于是提出一个论辩题目。陆机列举了古往今来的许多史事,从名实上进行检讨,这位少年却不很喜欢,也不很理解。天将破晓时,陆机就告别上路了,在一家旅店里歇息。老板娘问道:您昨晚在哪里住宿的?这里往东好几十里都没有村庄,只有山阳王家的坟墓呀卫陆机于是感到又惊异又惆怅,回头遥望昨日走过来的道路,只见一片空荒的原野和惨戚的阴云,高高的树丛荫天蔽日,知道昨晚所遇的定是王弼了。这座山就是祝鸡翁的故居。《 搜神记》 说:祝鸡翁是洛阳人,住在尸乡北山下,养鸡百余年,鸡数达到一千余只,每只鸡都有名字,要想捉鸡时,只要叫它的名字,就会从鸡群里走到他面前。后来他到了吴山,就不知去向了。谷水又往东流经匾师城南面。皇甫谧说:帝誉建都于毫,就是堰师。王莽称为师氏,靓水又东流,注入洛水。
甘水发源于弘农郡宜阳县鹿蹄山,鹿蹄山在河南陆浑县老城西北,俗称纵山。水从山弯中流出,所以世人把那地方称为甘掌。
往东北流,到河南县以南,往北注人洛水。
甘水发源后往东北流,向北转弯流经一座老城东边。城在非山上,世人称为石城。京相潘说:有人说,甘水所出的西山上面,凹陷而平坦,有旧甘城,在河南城以西二十五里,指的就是这座城。我按甘水东面十来里的洛城南面有旧甘城,北与河南旧城相望,世人称为鉴洛城。鉴、甘读音相近,就是旧甘城,是从前王子带的食邑,所以昭叔有甘公之称。甘水又与非山水汇合。非山水发源于非山东麓的山谷,东流注入甘水。甘水又在河南城西北注入洛水。《 水经》 说从县南入洛,是搞错了。京相潘说:现在河南县西南有甘水,北流注入洛水。这就说对了。
漆水发源于扶风郡杜阳县俞山,东北流注人渭水。
《 山海经》 说:输次之山,漆水就发源在这里。北流注入渭水。这里是说从北往南流。《 尚书• 禹贡》 、太史公《 禹本纪》 说:疏导渭水往东北流到径水,又往东流过漆沮,注入河水。孔安国说:漆沮是水名,又叫洛水,发源于冯诩以北。周太王离开邺,度过漆水,翻过梁山,就在岐山脚下停下来。所以《 诗经》 说:先人初创事业,从土水来到漆水滨。又说:从那西的岸边,来到岐山脚下。这些话都与《 禹贡》 、《 本纪》 的说法相符。许慎《 说文》 说:漆水发源于右扶风郡杜阳县的岐山,东流注入渭水。漆字偏旁从水。音泰(单)。又说:又名漆城池。潘岳《 关中记》 说:关中有径、渭、溺、沪、鄂、高下、漆、沮等水。鄂、高下、漆、沮四条水,在长安西南的鄂县,漆水、沮水都往南流奔,鄂水、高卜水则北注。《 开山图》 说:丽山西北有温池。温池西南八十里,岐山在杜阳北边。长安西面有一条渠道,叫漆渠。班固《 地理志》 说:漆水在漆县西边。阐胭《 十三州志》 又说:漆水在漆县西边,北流到岐山,往东注入渭水。现在有一条水,发源于杜阳县岐山北麓的漆溪,称为漆渠,往西南流,注入岐水。但川流与地区差异很大,诸说纷纭,查核经史,又人人都有依据。我本人见识浅陋,也无从鉴别它们的是非了。
浐水水发源于京兆郡蓝田谷,北流注人灞水。
《 地理志》 说:浐水发源于南陵县的蓝田谷,往西北流,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西南方的莽谷,往东北流,注入浐水。浐水又往北流过蓝田川,北流注入灞水。《 地理志》 说:沪水往北流,到霸陵注入灞水。
沮水发源于北地郡直路县,往东流过冯翔郡投栩县北面,往东注人洛水。
《 地理志》 说:沮水发源于直路县西边,往东注入洛水。现在沮水从直路县东南流经谁石山,往东南流经檀台川,俗称檀台水;转弯沿山两边往西流,又往西南流经宜君川,世人又称为宜君水。又流到黄嵌水口,黄嵌水在西北方发源于云阳县石门山的黄嵌谷,往东南流,注入宜君水。又往东南流经役栩县老城西边― 役栩县置于汉景帝二年(前1 55 ) ,南流与铜官水汇合。铜官水发源于县城东北,往西南流经铜官川,称为铜官水;又往西南流经投栩县东边,往西南流经县城南原下面,然后往西南注入宜君水。宜君水往南从土门山西边流出,又称沮水。又往东南流过土门南原下,往东流经怀德城南,城在北原上面。又往东流经汉太上皇陵北面,陵墓在南原上。沮水往东注入郑渠。从前韩国想让秦国不打到东方来,派了水利工程人员郑国去侦察秦国,他开渠引径水注入,称为郑渠。水渠上口在中山西面的邸瓤口承接径水,就是所谓瓤中。《 尔雅》 以为这是周的焦获。他傍着北山开渠,往东注入洛水,长三百余里,说是可以靠它来灌溉田地。工程进行期间,被秦发现了。秦人想杀掉郑国,郑国说:我当初虽然是来做间谍,但开了这条渠道对秦国也有利。于是秦就让他把渠道开好。渠道完工之后,引了带有淤泥的水来灌溉盐碱地四万余顷,每亩收获高达一钟,关中成为一片沃野,不再有荒年,秦国因而富强起来,最后吞并了诸侯。于是这条水渠就被命名为郑渠。渠道往东通过宜秋城北面,又往东通过中山南面。《 河渠书》 说:从中山以西开凿径水。《 封禅书》 ;汉武帝在汾阴得到宝鼎,想送到甘泉宫去献祭,到了中山时,升起一片黄云,弥漫笼罩在鼎上。徐广《 史记音义》 说:关中有中山,这不是冀州的中山。这里指的.就是此山,俗称仲山,是弄错了的。郑渠又往东流经舍车宫南面, 穿过冶谷水。郑渠旧道又往东流经戳薛山南面、池阳县旧城北面,又往东穿过清水,又往东流经北原下,有浊水注入。从浊水入口处起,上流现在已经无水了。浊水上流承接云阳县以东的大黑泉,往东南流称为浊谷水,又往东南流出高地,注入郑渠。又往东通过高地,流经曲梁城北面,又往东流经太上陵南原下面,向北转弯流经高地以东,与沮水汇合。水又分成两条。一条往东南分出,就是浊水,到了白渠与泽泉汇合,俗称漆水,又称漆沮水,横穿过白渠,往东流经万年县旧城北面,叫栋阳渠,这座城就是栋阳宫所在地。汉高帝把他父亲葬在栋阳县,建造了陵墓,并把城名改为万年。《 地理志》 说:冯诩郡万年县,汉高帝时设置,王莽称为异赤。所以徐广《 史记音义》 说:栋阳,就是现在的万年。阉驰说:县西有径水、渭水,北面有小河,指的就是此水。水又向南转弯,改名为石川水,又往西南流经郭藐城西面,与白渠的支渠汇合,又往南注入渭水。另一条往东流,就是沮水,东流与泽泉汇合。泽泉发源于沮水东边的沼泽中,与沮水隔着一片高地,相距十五里,俗称此水为漆水。水往东流经薄昭墓南,墓在北原上。又流经怀德城北面,往东南注入郑渠,与沮水汇合。又从沮水直穿而过,注入浊水,到白渠相汇合,所以浊水得了漆沮这个名称。沮水循着郑渠,往东流经当道城南边。当道城在频阳县老城南边,是频阳宫的所在地,秦厉公所置。城北有频山,山上有汉武帝殿,是用石材构架而成。县城在山南,所以叫频阳。应肋说:县城在频水以北。规在县城附近一带没有一条相应的水,有的只有郑渠与沮水罢了。水又往东流经莲芍县老城北面。《 十三州志》 说:该县是以草得名的。沮水又往东流经汉光武帝老城北面,又往东流经粟邑县老城北面,王莽把它改名为粟城。后汉把粟邑封给骑都尉耿夔,立为侯国。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洛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