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蚕经》:下蚁稀,上箔稀,入簇稀。
农桑辑要 簇蚕缫丝等法 簇蚕。
《齐民要术》:蚕老熟时,遇上雨天,很容易坏茧,最好在屋内让蚕上簇。在蚕箔上薄薄地铺上一层细枝,将蚕放在上面后,再用柴枝薄薄地覆盖好。一个蚕架上,可以安置十箔(蚕)。
《务本新书》:簇蚕:安置蚕簇的地方,地势要高而平,簇内要通风。柴草要分布均匀,往簇内安放老蚕时要稀一些,蚕放得密了,容易热蒸;簇中过热,便不容易结成好茧,缲丝也会很困难。在东北方位,和养六畜的地方、树下面,坑边上及有粪臭污染流水的地方,均不可安置蚕簇。《野语》:如若天气炎热,不要在中午放蚕上簇,老蚕经不起日光曝晒。
《士农必用》:修治蚕簇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求干燥和温暖,使簇内没有寒气和湿气。簇中的茧病有六种:一为簇汗,二为落簇,三为游走,四为变成赤蛹,五为变僵,六为变成黑色。簇汗的病因是,老蚕没有把桑叶吃净,残余的桑叶被蒸热潮湿,连同桑叶一同入簇,所以结出的茧也是潮湿的,故称簇汗茧。其余的五种茧病,皆因为蚕簇的底下潮湿和天气寒冷所致。蚕将老熟时,(在室外)选定可作蚕簇的地方,燃火烧烤,使其极干燥,然后将柴灰扫净,在上面修治蚕簇。
《韩氏直说》:安圆簇:在高阜地方,搭成簇脚,一个圆簇,可容纳六箔蚕入簇。箔上的蚕有十分之九老熟时,便可撒少量的桑叶,这次的给叶,名叫“上马桑”。从蚕箔上用簸箕搬到蚕簇所在的地方,用手轻轻地将蚕散在簇上,从东南开始散,不要让蚕落在地上。一定要放得稀一些,均匀一些。
再在上面覆盖上一层梢蒿,或豆秸。再如同前法将蚕散在上面。散过三箔以后,再覆盖梢蒿时,应使根部倒立在上,这样做,会使蚕簇又圆,又稳固。自此以后,可靠近梢蒿的上部将蚕散下。至第六箔上簇毕,在簇上覆盖上蒿梢,将簇做成圆形,然后将上部用箔子围,用草苫裹,将簇顶做成如同亭子的顶部那样的圆尖,是为了防雨。到了晚上,再用草苫将簇一直从下部围裹到与顶部的草苫相连接。次日太阳升高时,便将簇周围的草苫卷去,至天色晚时复行裹起。三天过后茧已作成,便不用这样麻烦了。马头簇也要依照上法用草苫围裹,所用的柴草要多,蚕簇比较精致,中间要搭架杆。养蚕多时,适宜采用马头簇。簇的脚架应采取南北的方向放置。晒簇:蚕上簇后的第三天,辰巳时间,打开苫箔让日光照晒;至未时,仍然照原来的样子苫盖好。如果当天日色太热,簇上可支起一层箔来遮蔽阳光。翻簇:如果蚕上簇时,簇被雨淋湿,应在雨刚止,天刚晴时,立即选择好搭架一个蚕簇用的地盘。如簇底被雨淋湿,可以用干墙土厚厚地盖上一层。修治蚕簇的方法如前面所述。不管簇中的蚕茧是已经作成还是没有作成,皆应将旧簇搬动腾出,迁移到别处的新簇,依旧要用苫盖起。如上蚕时,仅遇小雨,便不必翻簇,只需采取晒簇的办法便行了。另外有一种办法:碰到蚕老熟要上簇,又遇到雨天,只需要在蚕屋内本箔蚕槌下面的地面上安簇便行了。将门窗打开使通风换气,入夜或阴雨天气变寒冷,则将门窗关闭,添加牛粪火,比翻簇的方法又要好多了。又有一法:在蚕槌的箔上,稍微地撒上一层蒿草,蚕槌四周用枝簇、蒿草、箔、草苫围起来,蚕自然会作茧,此法强过在雨中作簇。槽:音支。
注释
①下蚁:指将孵化出的蚁蚕,收集到蚕座上饲养时要稀。上箔:指将蚕布入蚕箔时要稀。入簇:放老熟上簇时要稀。
①根据这一记载,可知在北魏时期,北方养蚕是将簇放在室外的。这一习惯一直到元代都没有改变。我国养蚕技术发展迟缓由此可见一斑。
②簇中布蚕过密,排泄物多、水分多、湿气大,会引起各种茧病。见下文簇中茧病六种。
③六种簇茧病中,“簇汗茧”已见于《大眠抬饲》,在这里又作了说明:“落簇”、“游走”,会作成薄皮茧或畸形茧;“赤蛹茧”,是蚕茧被玷污,也是下茧的一种。至于“变僵”、“变黑”,究竟是簇蚕的黑僵病,还是簇茧病?原文并没有交代清楚。
④“簇脚”如何搭法,这里并未说明,今引《王祯农书》的说法补足之:“凡作簇,先立簇心,用长椽五茎,上撮一处系定,外以芦箔缴合,是为簇心,此团簇也。”“簇脚”和“簇心”,似为一事。“圆”和“团”义同。
⑤般:借作“搬”。
⑥秸:即“秸”字,原误作“黠”,据殿本改。
⑦“将簇”一句必待天色向暮,方用草苫围缴蚕簇本体,是为了使簇通过透光免热蒸、去潮湿。阅下句便知蚕入簇三日以内须每天上午打开草苫,天晚再行围缴。
⑧马头簇:《王祯农书》说:“马头长簇,两头植柱,中架横梁,两旁以细椽相搭为簇心,余如常法。”
⑨榰:音支,同音假借作“支”,支撑。
⑩翻簇:即移动蚕簇,搬动蚕簇等义。
謄:同音借作“腾”。殿本作“腾”。
比:原作“旦”,文义不通。据殿本改正。
参考资料: